双十一没劲了?
双十一没劲了?
23年卖出1.13万亿,24年飙到1.44万亿,25年数据让人懵圈
每年到了11月,网上的“双十一”话题总是能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来一阵。
然而今年的气氛,怪得很。
有的人已经开始怀疑,双十一是不是已经过气了?
但一翻官方数据,顿时让人迷糊:2023年1.13万亿,2024年1.44万亿,2025年直接干到1.619万亿!
这数字,没谁不眼红。
但你说这热闹,身边却感受不到;快递点没爆仓,朋友圈也没人晒“战绩”,队友组券都懒得掏手机,真的让人纳闷:“这些天,钱都被谁花出去了?”
说来也是,早几年,双十一像是一场全民狂欢。
排队抢券、半夜蹲点、满减红包,各种玩法花样百出。
商家和买家明争暗斗,谁都怕错过那点便宜。
甚至有同事会提前一周拉微信群,研究怎么薅羊毛,怎么拼单最划算。
有些人买东西根本不看需求,只要觉得“亏了就不舒服”,什么都往购物车塞。
但今年不一样了,社交平台上喊穷的多,实际剁手的少,反而买东西时都变精细了。
别说年轻人,连我们家里老人都开始比价,纠结是不是被套路了。
大家都说“消费降级”,更看重性价比和实用,而不是品牌和面子,好像谁都觉醒了。
但奇怪的是,销售额却年年涨,甚至突破新高。
难道说我们都在嘴上喊穷,实际钱包根本没收紧?
还是说,这里面有猫腻?
今年的双十一,和往年已经不是一回事。
以前就一天,大家都奔着那一刻去买。
现在双十一早早就开了,什么预售、定金、提前购,一个月前就开始轰炸。
很多人其实是在平常日子就下单了,活动期被拉得很长,买啥都自动归在双十一销售里。
你说这是真热闹,还是数据注水,谁也说不清。
而且现在的电商平台,比过去精明太多了。
以前靠喊促销、砍价吸引人,现在用算法精准推送。
你搜个手机壳,立马给你推荐耳机、充电线,付款页还来个“顺手带一件”,便宜得让你难免心动。
平台能知道你的性别、年龄、消费能力,就连你新注册,都能精准识别你可能买啥。
有些朋友调侃,“现在啥都在推,感觉自己被算计得明明白白。”线下也不再是对手,大家联合起来,让你体验后无缝切换线上下单,为了凑业绩,价格上有时还真能让人觉得划算。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大数据、长周期、线上线下联动,双十一的销售数字当然越来越好看。
但背后不少“水分”,也多了几分套路。
记得前几年,河南有个村一年只做一次生意,双十一一开,卖羊皮制品直接爆单,全年就靠这一天吃饭。
现在活动拉长,机会分散,其实大家并不都在这一天“疯买”,只是平台把各个时间段的消费都算在了双十一里面。
实际生活里,很多人变得更理性了。
以前是“买了再说”,现在是“有用才买”。
你甚至能看到不少大学生冬天穿军大衣,不是为了赶潮流,而是为了省钱保暖。
这个现象说明大家确实在改变消费方式,开始考虑成本和实际需求。
但这种清醒反而没让销售额降下来,反而年年攀高,似乎说明买家再精明,也没逃过平台的手段。
归根到底,双十一变了。
商家和电商平台玩得越来越复杂,消费者看起来“不买账”,但最终还是被大环境裹挟着花了钱。
表面是大家都喊穷,结果数据一出,谁都心虚——难不成喊着消费降级的其实只是嘴上功夫?
其实不管模式怎么变,钱还是要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给自己留点清醒,别被热闹的数据忽悠了。
至于明年会不会继续突破,谁都不好说,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热闹”,到底是谁的好日子,真值得琢磨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