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并到主入口,信用卡端陆续关停,监管与用户驱动
一个更少更强的银行App体系,正在替代早年“多入口抢流量”的打法,成为阶段性共识与执行路径。
从盘面读,这轮关停与整合并非临时波动,而是监管硬约束、用户偏好变化与行业基本面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这个口径,本文的核心观点分为三组证据链:交易维度上,入口集中与活跃分化重塑“量价”与“换手”的结构;杠杆与券源维度上,合规、成本与风险偏好的收敛迫使渠道与触点瘦身;基本面与机构预期维度上,信用卡行业步入存量周期与标准化运营理念抬升,倒逼银行回归一站式主App。
据素材所载数据,涉及数字均按提供口径呈现。
需要说明的是,市场常见的“资金流向”多为基于主动性成交的推断,并非真实现金流,本次话题不涉及此类口径。
从交易维度看,入口数量向主App集中,是当前阶段最直观的量价与换手信号。
近日,中国银行公告逐步关停“缤纷生活”App,相关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成为首家关停独立信用卡App的国有大行。
这意味着原本分散的触点回流到统一入口,登录、查询与支付等高频操作的“换手”在同一端内完成。
往细里看,中小银行的整合早已启动。
今年3月31日,北京农商银行关停“凤凰信用卡”App,功能并入“北京农商银行手机银行”。
去年12月30日起,“渤海银行信用卡”App停止服务,对应功能迁移至“渤海银行”App信用卡板块。
按提供口径,2024年全年已有10余家中小银行完成信用卡App下线。
2025年前10个月又新增至少6家,包括江西银行、四川农信联合社等,均并入主手机银行。
国有大行也在优化用户触点。
建设银行虽保留“建行生活”,但在2024年底上线的手机银行2025版中,强化与“建行生活”的融合联动,实现用户体系互通与权益共享。
工商银行更早行动,自2021年起陆续终止冗余App,并将微信公众号等数字渠道整合为统一入口。
直销银行的“撤退”则更显存量竞争的压力。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4年11月公告,包括民生直销银行、昆仑直销银行在内的25款金融客户端主动申请注销备案。
2013年9月北京银行率先试水直销银行业态,而其直销银行App及网站自今年11月12日起停止服务,被视为一个阶段的落幕。
目前市场上仅存10余家直销银行App,不足巅峰期的十分之一。
交易侧的直接反馈,还落在活跃结构的两极分化上。
据素材所载数据,易观千帆2024年6月榜单显示,仅有“掌上生活”“浦大喜奔”等六款信用卡服务类应用月活在1000万人以上。
中行“缤纷生活”月活仅154.54万人,呈现长尾应用低频使用的典型特征。
用户用完即走、长期不回访,意味着留存弱、复访弱,交易习惯难以维系。
这类“流量尴尬”直接抬升了维护与获客的单位成本,也削弱了多入口的边际效率。
在当下时点,入口合并、体系互通、权益共享,成为降低迁移摩擦与提升活跃的操作解。
资金分布层面,素材未提供分渠道投放与获客成本的量化拆分。
需要提醒的是,资金流向在交易市场常以主动性成交口径推断,与实际现金结算不同,此处不适用。
从杠杆与券源维度看,监管硬约束与合规成本上行,使银行的“风险偏好”趋于收敛,渠道杠杆被动去化。
据金融时报报道,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要求对活跃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与合规风险隐患大的App及时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这条“硬约束”明确了退出与整合的触发条件,相当于对多端并行的“渠道杠杆”设定了上限。
对于机构而言,多一个App就是多一套系统、人手与审计路径,叠加数据孤岛与隐私风险,内含的合规“杠杆倍数”并不低。
一位股份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早期条线思维下,各部门都希望拥有独立App,以掌握触点与预算。
这种冲规模的打法在流量红利期具有短期效果,但在体验与成本压力下开始失灵。
随着营销获客与系统维护的支出刚性存在,低活跃应用的“负杠杆效应”被放大。
从券源角度,素材未提供与证券出借或券源供给相关的数据,本节仅从风险偏好与合规资源占用进行讨论。
工商银行自2021年起陆续终止冗余App,并统一数字渠道入口,可以理解为对“触点杠杆”的再平衡。
建设银行在保留“建行生活”的同时推进与手机银行的互通,实质是将券化的权益、用户体系与场景进行流动性整合。
直销银行App的密集关停,反映了线上独立业态的杠杆拆解与监管口径对风险表外化的约束。
据业内反馈,多App并存带来的数据割裂,提升将来穿透审计与渗透测试的复杂度,进一步抬升合规边际成本。
当存量竞争成为主叙事,保留高质量入口、关闭低效入口,是压缩风险敞口与维持用户体验的平衡点。
用户侧的偏好也在改变。
不少用户表示,手机里曾装了五六个银行App,但最终只留下常用的一两个,一站式更省事。
当“少即是多”成为主流行为,银行对多端的预算与人力投放,很难再获得足够的转化与留存回报。
在这一框架下,整合不是目的,而是把杠杆与风险拉回可控区间的工具。
两融与券源等交易性指标,素材未提供相关信息,暂不展开。
从基本面与机构预期维度看,信用卡行业的存量收缩与审慎经营方向,是整合潮的底层逻辑之一。
据界面新闻报道,在经济结构转型与居民消费意愿走弱的背景下,信用卡行业进入存量收缩周期,新增发卡动力不足,交易活跃度下行。
据素材所载数据,央行口径显示,今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环比减少600万张,较去年末少1200万张。
相较2022年中8.07亿张的高位,下降11.4%,并已连续11个季度下滑。
在授信与使用上,截至2024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2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8.71万亿元,同比增长0.25%。
卡均授信额度3.14万元,授信使用率38.03%,呈现延续下降态势。
就结果而言,规模、活跃与使用率的同向收敛,压缩了信用卡独立App的业务弹性与边际收益。
多数信用卡App仅具备查账、还款等基础功能,缺乏场景与内容创新,难以对抗用户黏性的系统性下滑。
维护端的持续人力与系统成本,又进一步侵蚀了单位用户价值。
在当下时点,监管“硬约束”叠加业务“弱增长”,整合与关停具备财务结构上的必要性。
对机构预期的口径也更强调运营质量。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数量不是绝对的,关键在运营与体验,提高活跃度才是核心。
他同时指出,多App也有聚焦特定客群、促进内部适度竞争的优势,但带来体验不佳与重复建设的问题。
这意味着“多少个App”不再是目标函数,如何在单一或少数入口里承载全场景服务,成为评估胜负的因子。
直销银行自2013年北京银行先行试水,到如今多家主动申请注销备案,说明独立业态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成本结构已发生位移。
用户更偏好在一个App完成金融与生活服务,银行围绕一站式体验做深运营,可能更符合阶段性效率原则。
素材未提供更细的财务拆项、评级口径或机构分歧,相关影响有待确认。
回到策略层面,银行App的整合与关停,并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通过入口收敛提升效率,通过体系互通提升活跃,通过功能迁移提升粘性。
监管对低活跃、体验差与冗余功能的明确约束,配合行业基本面的收缩,使得“少而精”的一站式主App成为更高概率的选择。
在执行上,入口统一、体系互通、权益共享与场景融合,是提升留存与降低迁移成本的关键动作。
在方法上,强调运营质量与体验改造,优先服务高频刚需,较少依赖边际弱的引流。
在风险上,数据孤岛、隐私与合规成本的下降,带来可衡量的内生收益,但节奏与口径仍受监管与系统改造进度约束。
整合并非终点,运营与体验的复利才是长期变量。
阶段性看,谁能在主入口里形成高活跃、低摩擦与清晰的权益路径,谁就更可能获得更强的存量竞争力。
具体到不同机构,最佳解会因客群结构、系统遗留与预算节奏存在差异,短期呈现分化是正常现象。
样本时点、数据口径与报道来源的差异,也可能导致结论边际偏差,需持续跟踪。
你更在意银行App的“少而精”,还是不同客群“各有其归”的多入口形态。
在你日常使用中,一站式主App的哪些功能最能提升你的活跃度。
欢迎分享真实体验与建议,便于后续分析更贴近场景。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