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印尼玩 “曲线贸易”?中国该亮招:转卖美国货者,加税!
谁也未曾料到,越南率先行动,印尼紧随其后,纷纷对美国产品打出0 - 20%的关税牌。在国际贸易格局里,此现象宛如投入池塘的石块,激起的担忧涟漪正层层扩散。这可能致使这些国家零关税进口美国产品后再转售至中国,从而对中国企业造成严重冲击。
落到消费者的购物篮里,钱包的掂量往往比品牌标签更实在 —— 同等质量下,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越低,越容易被指尖划进购物车。若东南亚地区凭借免税优势将货物输入中国,且价格低于国产同类商品,必然会吸引众多消费者。例如,一位家电批发从业者透露,美国电视在越南零关税进口,运至广西边境后,即便加上运费,其价格仍比从国内厂家进货低 20 元,这无疑对国内生意造成巨大压力。
从企业生产角度而言,以纺织业为例,美国化纤原料在东南亚享有低关税。东南亚工厂利用这些原料加工成布料后转售回中国,其成本相较于中国企业从美国进口原料再加工更低。当这种态势成了常态,国内工厂便一头撞进死胡同:降价求生就得背着亏损的枷锁,停产关门就意味着工人失业的阵痛,到头来,这场竞争早已变味成了互相拖垮的恶性循环。
然而,随着形势变化,政策也需与时俱进。美国针对越南制定了相关规则:越南从中国购买商品转售至美国时,美国将征收 40% 的关税。面对工厂被架在火上烤的困境,中国完全可以拿起这一做法当盾牌 —— 与其看着行业在恶性竞争里内耗,不如主动借鉴经验破局。若越南将美国货物转售至中国,中国也可征收 40% 的关税。
以冰箱为例,假设美国一台冰箱售价 1000 美元,在越南零关税进货,若转售至中国,按照新政策需缴纳 40% 的关税,成本将达到 1400 美元。而国内冰箱出厂价按汇率换算约为 1714 美元。如此一来,转售的美国冰箱在中国市场反而失去价格优势。
当然,可能存在加税后仍比国内产品便宜的个别情况,但这并非普遍现象。美国商品本身成本较高,再加上长途运输、仓储等费用,以及高额关税,其价格优势基本丧失。而且中国国内产业链完备,从零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企业效率高、成本低,在性价比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从政策合理性角度分析,中国此举并未违反任何国际协议。国际协定旨在鼓励正常贸易,而非纵容利用漏洞进行货物倒卖的行为。面对其他国家的新策略,中国调整应对策略是合理且必要的。对于其他跟风的东南亚国家,中国同样可以采取对等措施。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企业底气充足。纵然面临重重压力,中国企业的路也不止一条:要么扬帆出海,在陌生市场闯出一片天;要么潜心打磨产品,向高端领域进军,用实力打破竞争困局。回望中国企业的成长路,挑战从未缺席:传统的服装、家电行业曾在压力中破局,如今的手机、新能源汽车领域又在竞争中突围,它们始终在压力的缝隙里,用创新铺就发展的阶梯。如今面对新的市场挑战,也必然能够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