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旅游强国”战略引领下,各地国企文旅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与市场化运营,这些集团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更推动了文旅产业从“散小弱”向“集约化、品牌化”升级。例如,湖北文旅集团通过九大业态整合,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昆明文旅集团从土地开发转型为文旅资源整合商,彰显了国企在文旅领域的战略布局与执行力。

一、战略引领:响应国家号召,盘活存量资产

国企文旅集团的成立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的体现。为破解传统文旅资产“九龙治水”的困境,各地通过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重塑。例如:

1.湖北文旅集团以“投资+运营+创新”模式,累计投资超500亿元,布局景区、酒店、文创等九大业态,2024年营收突破600亿元,成为“文旅+资本+创新”的行业标杆。

2.昆明文旅集团前身为城乡开发公司,重组后聚焦文旅投融运一体化,助力昆明“旅游兴市”战略落地,体现了从传统基建向文旅产业的转型智慧。

3.广东中山文旅集团由传媒公司重组而来,业务拓展至农文旅融合、体育赛事等领域,成为市级文旅教体产业核心平台。

此类重组不仅解决了历史债务和资源闲置问题,更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了资产造血能力,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二、业态创新:深度融合,打造核心竞争力

国企文旅集团以“文旅+”为抓手,推动业态融合与产品创新,满足游客从“打卡”到“深度体验”的消费升级需求:

1.数字化赋能:湖北文旅构建“游湖北”智慧平台,整合400余家景区和博物馆资源,注册用户超1200万,累计交易额突破4.1亿元,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管理质效。

2.低空经济与康养旅居:恩施大峡谷低空游览基地投资15亿元,填补湖北低空旅游市场空白;湖北康养集团建设12个康养社区,预计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彰显“文旅+康养”的融合潜力。

3.文体旅融合:广东中山文旅集团整合传媒、体育、农业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体旅融合”“农旅融合”落地实践。

这些创新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拉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消费,形成了“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三、挑战与应对:专业化、市场化双轮驱动

国企文旅集团在发展中也面临同质化、债务压力、人才短缺等挑战。对此,行业正通过以下举措积极应对:

1.明确主业定位:聚焦核心文旅资产,避免“重地产轻文旅”的失衡结构。例如部分集团通过剥离非文旅业务,提升文旅营收占比,强化品牌认知。

2.引入市场化机制:优化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打破行政化桎梏。例如湖北文旅通过产业基金吸引专业运营团队,减少“外行指导内行”的错配问题。

3.差异化产品设计:深挖地域文化,避免盲目复制热门项目。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IP为核心,贵州“村超”结合民俗体育,形成了独特吸引力。

4.审慎投资与运营并重:加强项目前期论证,注重后期运营。针对烂尾项目(如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避免“拍脑袋决策”。

四、未来展望:可持续增长与区域协同

国企文旅集团将继续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内容核心,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未来重点方向包括:

1.跨区域联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建文旅走廊(如长江文旅带、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圈),实现资源互补与客源共享。

2.绿色与低碳发展:响应“双碳”目标,开发生态旅游、低碳景区项目,如神农架景区生态升级,接待能力提升40%。

3.文化IP打造:以本地文化为核心,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

4.数字化深度应用:强化智慧平台运营效率,减少冗余项目投入,聚焦内容体验而非技术堆砌。

五、结语:

国企文旅集团正以资源整合者、业态创新者和区域协同者的角色,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市场化运营与专业化升级,未来必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