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谋长纪念堂深情缅怀:主席,得志来了
1983年12月,时年72岁的开国上将杨得志缓步踏入毛主席纪念堂,目光庄重地凝视着毛主席的遗容,心中不禁回荡起那革命岁月中的一幕幕往事。
杨得志心情激荡,泪水涟涟,声音低沉而悲切地诉说着:“主席,得志拜访。。”
那么,杨得志与毛主席之间又有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呢?
初相逢
1928年四月,湘南起义的英勇部队与秋收起义的战斗队伍实现了历史性的胜利会师,双方共同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大会”。
那时革命战士的生活颇为困苦,会师盛典的环境亦颇为简朴,简陋到了何种地步?以至于主席台仅由几根青竹和几扇门板勉强拼凑而成。
在会议伊始,陈毅同志登台,宣布了一项关键决策——将所有部队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
随后,朱德登台向同志们发表演说,其内容主要聚焦于强化队伍团结,共同迈向胜利的道路。
最终,轮到了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那日,他身着一套朴素的灰布军装,虽略显陈旧,却显得格外得体。
历经长途跋涉,毛主席的面容略显清瘦,却双眸依旧明亮有神,神采奕奕。
毛主席的湖南乡音虽浓,却字正腔圆,每位同志都能听得明明白白。此外,毛主席的讲话更是妙趣横生,他鼓励大家效仿孙悟空,修炼出凌驾九天、无所不能的神奇本领,以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或许,主席台上毛主席的身影并未察觉,台下却有一位新入伍的士兵正全神贯注地聆听,那便是杨得志。
彼时的杨得志尚且年仅十七岁,纵然诸多深奥的道理尚且未能透彻领悟,然而主席那风趣的比喻与生动的叙述,仍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在这场盛大的会师庆典中,杨得志有幸首次目睹了毛主席的风采。实则在此之前,杨得志早已耳闻毛泽东的大名,并对他所率领的队伍有所了解。
彼时杨得志参军尚不足半年,料想他亦未料及,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竟有幸跻身于毛主席最器重与青睐的战将行列。
在井冈山那段岁月里,杨得志作为红四军特务营的一员,肩负着警卫重任,主要负责守护中央领导人的安全。因此,他与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人频繁接触,交流互动。
然而,这仅是简短的会面。毛主席日理万机,多数时刻只是匆匆经过,偶尔会驻足与杨得志交谈数语。
追忆往昔,杨得志对那段岁月的回忆中,将毛主席赞誉为“文雅深思”,对朱老总以“亲切朴实”之词表达敬意,而陈毅则被形容为“开朗活跃”。
岁月流转,转眼间步入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挫败,红军不得不调整战略,踏上了一段长达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之路。
彼日,杨得志肩负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的重任,率领战士们执行前卫任务。此职责实则与警卫职责相仿,核心在于“前线排险”,旨在确保大部队的安全。
在“强渡天险乌江”和“强渡大渡河”等关键行动中,杨得志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为后续部队的行进征程,成功扫除了重重障碍。
在这段时间里,杨得志与毛主席无缘相见,直至行军至甘肃通渭,两位领导人才得以重逢。
受重用
1935年,肩负红军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重任的杨得志,踏足甘肃通渭。
抵达营地不久,政治委员萧华急忙找到杨得志,究竟发生了何事?原来,毛泽东主席即将莅临此地,届时众人至少应表示一番欢迎之意。
杨得志对主席的到访并无预知,因而毫无准备。然而,他留意到街头摆满了售卖梨子的摊贩,便急忙派人去采购。
毛主席抵达之际,杨得志等领导热情相迎,并对部队的最新动态做了详尽的汇报。此外,他们还精心准备了鲜梨,以示敬意。
毛主席的目光落在了铁盆中的梨上,他提出了一个出乎众人意料的问题:“梨子不错,有辣椒粉吗??”
杨得志心中颇感困惑,不明所以,便向毛主席投去了疑问的目光。毛主席却微笑着询问杨得志:“你吃过辣椒粉拌梨吗??”
杨得志给出了否定的回应,毛主席随即亲自示范,将辣椒粉直接撒在梨子上,言语间透着幽默:“嘿,看我这手艺!”
“哎呀,味道真不错呢!大家都说有酸甜苦辣这四种味道,我这边调的可是酸、甜、辣的组合,就是没有苦味哦。”
言毕,毛主席便邀请杨得志亲自品尝。杨得志品鉴一番,方觉其中别具一格,滋味独特。
毛泽东主席的幽默感不仅在生活中显露无遗,即便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境。
在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爆发之际,毛主席亲临前线,与第一大队的勇士们并肩作战。
交锋之地位于山巅,此处山峦并不郁郁葱葱,可供掩蔽的地点寥寥无几。面对地面部队与空中战机的协同进攻,战场形势愈发险峻,危机四伏。
在杨得志眼中,毛主席的安全被视为头等大事。尽管他屡次劝慰毛主席退至后方隐匿,但毛主席却坚决拒绝,始终坚定地驻守在战线上。他一边密切监视着敌情,一边巧妙地指挥着部队。
与此同时,毛主席亦不忘以幽默风趣的谈吐调节气氛,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与斗志。
谈及杨得志的“立威之战”,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征战役与山城堡战役。彼时,杨得志已荣升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的师长。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杨得志声名鹊起,成为中央红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
至1937年,杨得志跻身抗日军政大学的行列,此间,他与毛主席的交流愈发频繁。
杨得志尤为钟爱聆听毛主席的演讲,这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的平易近人,毫无官气,更在于他的授课风格生动风趣,总能以最质朴的语言阐述最精辟的真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随即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抗大军事队不得不进行搬迁。在迁移途中,学校举行了结业典礼。杨得志因此得以提前结束学业,将他的目光投向了抗日战场。
杨得志曾执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的帅印,在平型关大捷的辉煌战果中,亦贡献了其英勇之力。
继后,杨得志接任三四四旅的代理旅长一职,于冀鲁豫地区展开了游击战,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稳固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在抗战初期的那些年月,杨得志肩负着繁重的作战使命,几乎将全部光阴投入于战场的指挥与战斗之中,与毛主席的会面次数寥寥无几。
直至1944年之初,杨得志遵命抵达延安,这才与久别重逢的毛主席重逢。
一生革命情
1944年伊始,随着抗日战争步入尾声,杨得志重回延安,被任命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的旅长。他的首要职责,便是确保党中央领导人的安全无虞。
于枣园的窑洞深处,杨得志重逢了毛主席,自上次相会已跨越数载时光。重逢之际,两位老友间的情谊丝毫未减,彼此间毫无生疏之感。
“三十几岁,未来还长。!”
1945年,中共七大落幕不久,杨得志终于迎来了前往党校深造的机遇。然而,他的学习之旅并未能持续太久,仅仅一个月后,随着战事形势的急剧紧张,杨得志不得不毅然踏上前线。
在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杨得志英勇善战,表现尤为突出。1947年6月,他光荣地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的司令员,当时年仅36岁。
杨得志于实战中不断汲取养分,在实践中提炼智慧,随着战斗经验的日益丰富,他对毛主席的军事理念与思想的理解亦愈发深刻。
他在回忆文中写道:
“从华北一路挺进至西北,无论是邯郸、清风店、石家庄的激战,亦或是解放太原、兰州乃至宁夏的辉煌战役,无不遵循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与战术指导,最终取得了歼敌制胜的伟大成果。”
以平津战役为例,蒋介石企图调动华北驻军以阻挡我军攻势,而傅作义则存有西逃的念头。毛主席据此制定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战术,令敌人进退维谷,既攻不下又逃不掉,最终只能沦为待捕的猎物。
自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来,杨得志将军的军事才干得以充分发挥。1951年2月,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的司令员,毅然奔赴朝鲜战场,在第五次战役及秋季防御战中,建立了卓越的战功。
杨得志始终是志愿军的成员,他上井冈山也是出于志愿,全心全意地为志愿军服务!
在难得的和平岁月里,杨得志与毛泽东的交往愈发频繁。
值得一提的是,杨得志曾多次荣幸地得到主席的亲自接见,更曾单独向主席汇报工作。这份特殊待遇,并非人人可得,它既是主席对他深信不疑的体现,也是两人革命情谊的生动写照。
1958年6月,毛主席出席了济南军区党的代表大会。在大会拉开序幕之前,他特地与杨得志将军及其警卫员陈昌奉进行了亲切会面。交谈间,毛主席以风趣的口吻说道:
“您曾历经长征的洗礼,而今荣升将军,实乃功成名就!”
毛主席的话语一落,满座的听众随即纷纷绽露笑颜。
杨得志将军长期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一职,在推动军区建设方面贡献卓越。毛主席每逢聆听他的工作汇报,无不情不自禁地予以高度评价。
特别是1964年6月15日,济南军区亮相北京射击场,参与了一场军事表演。在杨得志将军对济南军区的表演实况及建设成果进行详尽汇报后,赢得了众多中央军委领导的一致好评。
1976年9月9日,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杨得志将军在向主席做最后告别之际,重返人民大会堂,不禁回忆起那段在井冈山的难忘岁月……
1983年12月,适逢毛主席九十诞辰之际,杨得志将军重返毛主席纪念堂。他凝视着毛主席的遗容,心中那份对领袖的崇敬与敬仰之情再次澎湃。
杨得志含泪低语。主席,得志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