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深汕协同,智造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隆重召开。这场活动听上去似乎是个“官方噱头”,但仔细一琢磨,还真是有看头。十个战略级项目签约,总投资20.33亿元,这可不是扔几块小蛋糕哄娃娃玩,而是一块货真价实的“产业大蛋糕”。而这块蛋糕,汕尾和深圳怎么切、怎么吃,可是有门道的。

汕尾市瞄准新能源汽车这一“风口猪”,打算让整个产业链在这里落地生根,最后形成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想想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小目标”里那个一个亿的问题,而是直接奔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江湖地位去了。而且,汕尾这次借力深圳的“东风”,可谓找对了合伙人。从活动现场来看,几位大佬的站台,既是加油打气,也是深汕合作的重要信号。

汕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延奎在会上放话:汕尾要和深圳一起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这话听起来有点燃,但背后的逻辑颇值得玩味。首先,汕尾把红海湾绿色制造产业园和深汕合作拓展区作为主要落脚点,把资源投到刀刃上,用园区的优势去吸引更高端的产业落地。而深圳在技术、资金以及人才上的优势,可以填补汕尾发展的“杠杆”需求。两地就像双打选手,一个主攻,一个补位,颇有点“绝代双骄”的味道。

来参与的企业代表们显然也不是随便凑热闹的。会场上的路演环节,各县区争相展示自己的底牌:天星湖产业合作园拥有合理的空间规划;深汕合作拓展区则准备了多个高精尖项目。这种架势告诉企业一句话:我们不仅有地儿、有人,还有政策红包,拿着你的项目,别客气,上就完了。

再说说汕尾的地理优势,这地方地处珠三角和粤东交界,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重要腹地,也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节点”。像新能源汽车这样需要融合多方资源的产业,光靠某一个点的发力不够,必须有“带动全局”的思维。汕尾敢锚定“深惠汕新能源走廊”的战略目标,有了深圳协作,等于多了一双翅膀,飞得更高是肯定的。

当然了,说到造车,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特斯拉模式”,然后再浮现出一连串巴拉巴拉的品牌名字。但别忘了,新能源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那些耀眼的整车品牌,更多的是产业链的整体协同。汕尾的计划里,从高科技材料到汽车装备制造,再到新能源服务领域,链条布局相当扎实,是想“吃更大的鱼”而非“眼前的小虾米”。

仔细琢磨,汕尾还有个思路值得点赞:它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框死,而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延伸地带”为视角,主动去链接资源,这种开放的姿态比简单地“等人上门”显得更务实。特别是在深圳的帮扶协作体系下,汕尾的底气明显更足,敢大声喊出“世界级汽车城”的目标,这口气就足以展现格局。

但说到底,从规划到落地,还得看具体执行,造梦容易,造车难。深汕联手要实现这盘“千亿盛宴”,中间少不了几轮硬仗要打。现在的推介会只是热热身,后续是否有人来、留得住,还得看地方政府的服务水平是否能配得上企业的期待,别让承诺落了空。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汕尾”正在寻找自己的“深圳”?主动推动资源协同,打破地域限制,这种“抱团取暖”的逻辑是否能应对更多领域的产业升级?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双城记”能否为其他地方树立一个学习样本?反过来,深圳又靠什么为自己赢得城际合作的持续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