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吃饭“打白条”28万元,拖欠20多年才还清的事,听起来像是一则荒诞的新闻,但现实中却真实发生过。这背后暴露的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也更值得深思。事情发生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旗,一位名叫徐瑞梅的饭店老板,二十多年来一直追讨村干部在她店里吃饭的饭钱,累计金额高达28万元。她跑遍了各个部门,找过一届又一届村干部,换来的却是推诿、敷衍,甚至有人直接说“旧账不归新班子管”。

直到2025年8月,一家媒体刊发了深度报道,当地政府仅用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就全额还清了欠款。看似圆满解决的背后,却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20年才能还清28万元?为什么需要媒体曝光才能推动解决?这样的“白条”问题,到底该如何避免?

其实,类似的事件并不罕见。比如河南商水县也曾有村干部拖欠饭店饭费2.8万元,拖延5年未还,同样是媒体曝光后才迅速解决;山东东营市也有村干部因公务接待欠下2万多元,通过法院判决后仍需多年追讨。这些案例虽然金额不一,但背后的问题却惊人地相似:公务消费不规范、责任主体模糊、监督机制缺失。而最讽刺的是,一旦媒体介入,问题往往能快速解决,但如果没有舆论压力,这些“白条”就可能永远挂在账上,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顽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到底,还是制度漏洞和管理混乱导致的。按照规定,公务接待应该通过财政预算审批,使用公务卡结算,但现实中很多地方并没有严格执行。一些村干部为了图方便,或者想规避监管,干脆在饭店吃饭后“打白条”,把欠账挂在商家头上。

久而久之,这些白条成了“烂账”,新上任的村干部既不了解历史,也不愿主动处理,于是问题越积越多。更可怕的是,这种“打白条”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基层财政管理的混乱。有些地方根本没有预算约束,接待费用超标成了常态,甚至把商家当成了“垫资方”,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商家来说,追讨这些欠款更是难上加难。个体经营者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打官司,也没有能力持续追讨,只能一次次跑政府部门,但往往石沉大海。有人形容这种经历是“跑断腿、磨破嘴”,甚至因此失去了生意的机会。而更无奈的是,很多商家为了避免麻烦,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导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欠账不还”的风气一旦形成,不仅损害了商家的权益,也让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群众看到的是,政府欠钱不还,办事推诿,最终对基层治理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当然,媒体曝光后的快速解决,也说明问题并非无法解决,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一旦舆论介入,地方政府往往会迫于压力迅速行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出路在于制度设计。

比如,建立公务消费的透明化台账,所有接待费用实时登记、公开,让每一分钱都能追溯到责任人;推广电子结算,强制使用公务卡或统一平台支付,彻底杜绝现金交易和白条风险;同时明确责任链条,对超期未结清的债务,不仅要追责经办人,还要追究审核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形成刚性约束。此外,还需要优化商家的申诉渠道,设立专门窗口受理投诉,并规定处理时限,避免“踢皮球”现象的发生。

从长远来看,解决“白条”问题的关键,是推动基层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村级财务必须接受严格的审计,严禁无预算支出,确保每一笔公务接待都合规合理。同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定期开展财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规则严一点,兑现快一点”的治理理念,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诚信和效率,而不是依赖媒体曝光才能兑现承诺。

类似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基层治理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吃饭欠钱看似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制度漏洞、责任缺失和信任危机。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类似的“白条”现象还会不断出现,甚至可能演变成更大的腐败问题。唯有通过制度约束、技术手段和监督机制的多重发力,才能真正杜绝“白条”乱象,让基层治理回归正轨,让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不再依赖舆论监督,而是建立在制度保障之上。

毕竟,公权连着人心,只有规则严明、执行有力,才能赢得百姓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