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重庆市政协专题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构建多向通道高效联动格局
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建委副主任,市交通规划和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沈小俊
为充分发挥放大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集成效应,推动重庆打造横跨欧亚的国际中转枢纽,应加快构建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有机衔接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国际货运航线多向通道高效联动的格局。建议:
提升通道互联互通水平。补齐西部陆海新通道设施短板,推动渝贵高铁、涪柳铁路等项目规划建设。破解长江上游“肠梗阻”,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与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长江上游宜宾至重庆段航道整治。强化枢纽多式联运功能,推动机场、港口与铁路衔接通道建设。
推动通道运营协同增效。深化平台协同,建立跨通道运营调度管理、时刻表匹配对齐等机制。做大做强联运产品,推广“东盟快班”模式,积极开发跨通道多式联运产品。加密开行“千里轻舟”货运班轮,拓展“江铁海”联运模式。推动空陆协同,衔接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末端配送。
推动规则与机制创新。建立“一单制”标准化体系,推进多式联运单证物权化改革,协调铁路和水路集装箱运输规则,建立通道箱使用协作机制,实现跨区域、跨方式箱循环共用。整合智慧物流平台。推动“铁水公空关”多网数据深度融合。
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强化成渝联动,深化省际协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多式联运国际走廊。
构建“渝车出海”服务体系
市政协常委、人资环建委副主任 黄 杰
我市在加快构建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服务“渝车出海”方面还存在重要市场方向运力有短板、通道时效性有待提升、多式联运枢纽功能薄弱、境外口岸通关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为此,建议:
强化运力争取与保障。积极争取与国铁集团、成都铁路局共同制定多通道“渝车出海”运力保障方案。推动与招商轮船、中远海等国内外主要海船公司战略合作。组织动员重庆头部货运企业通过购买、租赁商滚海船方式提高自主可控海运舱位保障能力。
优化通道运输解决方案。发展南通道特快班列,探索“商滚江海联运专线”。协商境外海关提升通关效能,减少货物滞留。引导企业利用淡季提前布局产能。
大力发展联运业务。发展笼车+滚装班列。强化边境口岸前置仓和海外重点节点仓、分拨中心建设。推动建立带电产品进入三峡船闸过坝货物正面清单,开展汽车动力锂电池铁路试运工作。完善鱼嘴站、小南垭站等商品车装卸、堆存和转运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快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采用北斗、AI、大模型技术,突出铁海、铁铁联运功能开发,推动智慧铁海联运、智慧铁铁联运等综合场景建设,贯通通关物流数据主干链。
全面提升重庆铁路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服务能力
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建委副主任,重庆铁路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叶伟明
提升重庆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是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迫切需求,亟需系统谋划务实举措。建议:
强化规划统筹,优化枢纽功能布局。战略上,将铁路枢纽规划深度融入全市国土空间和综合交通规划,建立“铁路+地方”的联合规划机制。功能上,实施“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枢纽布局战略。实施上,建立路地对接机制,制定《铁路物流枢纽功能优化行动计划》,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完善通道网络,提升枢纽辐射能力。加快成渝铁路双线改造,特别是黄谦至隆昌段扩能工程,打通川渝物流大通道的关键堵点。前瞻性规划“北(团结村)—东(鱼嘴)—南(小南垭)—西(临江站)”枢纽高效货运环线,解决渝西货运不成环问题,实现枢纽内货物高效流转。
创新服务模式,培育多式联运服务模式。补齐“最后一公里”衔接短板,加快推动重点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引入工作。持续提升现有入港专用线作业效率,打通铁水联运关键节点。深化“班轮+班期”衔接机制,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强化政策保障,凝聚发展合力。设立铁路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多式联运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解决规划衔接、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重大问题。
构建高效机制提升整体运行效能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代 应
重庆目前多式联运系统仍存在协同不足、衔接不畅等瓶颈,亟需构建高效机制以提升整体运行效能。为此,建议:
强化基础设施衔接能力。推进果园港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新增2条装卸线;升级工业区路网,扩建陶家立交—西彭工业园公路至一级标准,新建珞璜港—小南垭12米宽货运通道;沿线布局综合货运枢纽,实现园区—枢纽—港口高效衔接。
构建“运价+流程+管理”协同机制。运价协同,对电子产品采用“固定价+保险”,大宗货“量价长协”,设政府应急基金,推重庆—东盟“全程一口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流程优化,推进“一单制”改革,整合海运、铁路、报关单为单证流,搭建并联审批平台。管理协同,强化政府监管,整合平台资源,建立仲裁机制,形成“标准—执行—优化”闭环管理。
构建数字化管理中台。推动系统互联互通,应用区块链存证技术提升跨境单证效率;推进智能调度升级;建立拥堵预警模型,依货性自动匹配最优路径与多式联运方案。
推行技术“硬标准”与管理“软机制”协同。统一集装箱与船舶舱位参数,制定散货“铁—水”直装设备标准,强制统一危化品接口;由市交通运输委牵头,联合多部门定期召开标准协调联席会议,解决标准冲突问题。
以数智化新技术塑造多式联运新格局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葛显龙
多式联运是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关键。但在以数智化新技术塑造未来多式联运新格局方面,尚需努力。建议“三步走”:
一是破壁垒、建网络,聚资源、上云端,打造通道牵引、集约高效的多式联运数字新基建。整合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运力资源,推动港口、园区、场站、枢纽等资源全覆盖上云端、上终端,构建面向中新、中老、南亚、中欧等四向的数字国际物流通道网络。以数字物流新基建高效集成各类“多式联运”数据资源,按需构建数据治理中台和预警系统,打造国家物流信息高速公路。
二是一单制、一箱制,软联通、硬联通,构建“公—铁—港—海—空—管”互通的多式联运数智新标准。推动企业聚焦卡点痛点研发“硬联通”智慧设备。梳理现有各类有关标准缺口短板,解决铁路、港口、海关等数据异构问题,促进与各运输方式规则标准“软联通”,全面推广“一单制”“一箱制”。
三是强预测、重跟踪,优调度、智协同,打造实时动态、万物互联的多式联运智慧生态系统。建设以重庆为支点的大市场统一智慧监管平台,打造开发各类多式联运专业智能体,构建运力预测与智能调度模型,支撑建成多式联运的智慧生态系统,不断释放提升联运效能。
构建多式联运服务规则与标准体系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协力(重庆)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周 媛
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已成为支撑内陆开放的关键引擎,完善服务规则、建立标准体系是当务之急。建议:
构建“箱—机—盘”全链条标准化体系,打通“一箱制”硬件堵点。推广ISO标准箱与铁路35吨敞顶箱双向兼容改造,在果园港、团结村、南彭公路物流基地等堆场建立“共享箱”池,降低空箱调拨成本;对港口场桥、铁路装卸系统等关键设备进行“参数对齐”改造,统一国际标准锁具和数据接口;在市级物流园区配备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设施,提高托盘重复使用率及通用标准化率。
构建“契约赋权+信用背书+政策保障”支撑体系,增强提单融资功能。制定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合同文本,明确电子提单与纸质提单同等效力;建立多式联运经营人备案制度,提高金融机构接受度;政府设立单证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增强融资信心。
构建“单证标准化、数据智能化、监管协同化”规则体系,提升“一单制”服务效能。建立“多式联运单证代码库”;研发具有自动转换功能的电子运单系统;搭建危险品电子标签系统,采用区块链记录监管状态;出台《重庆市陆海新通道提单管理办法》,确认电子提单法律效力,规定平台数据安全责任,建立“一次查验、全域放行”的监管互认机制。
支持万州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交通物流枢纽
市政协委员、万州区政协主席 彭志辉
在重庆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的“版图”上,万州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厚实,辐射带动力强,在全市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大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万州加快建设“四枢纽两口岸一中心”,2024年货运总量1.3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4129万吨。但在发挥枢纽作用、助力全市开放大局方面还存在短板,亟需突破。
为此,建议:
畅通交通通道,提供基础保障。推动达万铁路扩能改造。构建南北向铁路货运大通道,力争“十五五”期间开工建设。缓解水运航道运输问题,尽快研究启动现行物流运输可行方案。
发挥平台作用,提升口岸效能。整合港口口岸作用功能,研究解决沿线港口同质化竞争问题。开发航空口岸货运功能,支持万州机场开通货运航线,发展航空物流。提高货运站场承载能力。
夯实产业配套,提质联动发展。布局建设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将能源、矿产、粮油等战略物资储运加工体系纳入建设规划。推动建设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布局一批物流重点项目。做强多式联运特色通道,支持万州打造万达开多式联运合作试验区和川渝东出智慧物流港,开通铁水联运示范线路。
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生物安全防控
市政协常委、沙坪坝区政协副主席、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 王 林
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涉及20余个疫源地国家,应采取多维度防控措施,预防境外传染病沿西部陆海新通道输入我市。建议:
建立“全链条闭环防控体系”。推行“人货分离监管+全流程溯源”,强化高风险货物检疫覆盖。强化冷链“源头管控+过程监测+终端追溯”全链条管理。针对入境人口构建“风险分级—智能预警—精准干预”三道防线。
构建生物安全联防联控平台。推行“一单到底”检疫标准互认机制,打通铁路—港口—海运全流程监管断点。实施“东西部实验室结对提升计划”,以沿海资源带动西部智能化检疫体系升级。在渝设立国家边境检疫实训基地,培养防疫检疫专业队伍。实施“边境智能监测全覆盖工程”,整合物联设备与数字溯源替代人工巡查。
构建“东西协作+跨境赋能”的韧性防控体系。构建“东盟卫生能力提升重庆枢纽”,强化技术输出与人员孵化。由重庆牵头设立“陆海新通道公共卫生联合培训中心”,联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老挝、柬埔寨培训边民快检员。打造“渝新数智防疫双向直报通道”,构建72小时跨境闭环响应机制。构建《中国—东盟陆海新通道疫情联防联控重庆指引》,强化操作性与责任闭环。
培养面向现代集疏运体系的多式联运复合型人才
市政协委员、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黄承锋
未来五年,重庆对具备多式联运、智能技术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为此,建议:
学科体系跨域重构,筑牢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石。建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国际商务”交叉学科专业培养体系,在高校试点“智能多式联运”微专业。开设“物流物联网应用”定向班,联合企业开发项目场景式课程。将RCEP规则、中欧班列单证标准纳入核心课程,实现“课程标准与国际规则”无缝衔接。
产教融合机制改革,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场景式育人为核心,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实践体系。建设数字实训中心,成立内河智能航运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教育联盟,建立“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
区域资源均衡配置,强化人才支撑能力。实施“枢纽人才扎根计划”,建立“1+N”多式联运培训网络,开发“智能多式联运”专项课程,培训基层技术骨干。
标准体系统一整合,构建人才质量认证闭环。成立“多式联运人才能力认证委员会”,统一物流师、多式联运规划师等资格认证。将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电子提单标准、中老铁路联运规则等纳入认证体系,实现“一次认证、国际互认”。
充分发挥综保区带动作用 加快促进国际枢纽与产业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黄 浦
重庆国际铁路港综保区拟着力打造“五型”综保区,促进枢纽与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效率型综保区,服务产业降本增效。联合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东盟快班”,整合区内仓库资源,建设“全球中心仓”,优化分类监管模式,推广“先查检、后装箱”“四自一简”等监管模式,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二是打造生态型综保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锚定汽车及零部件、药品及医疗器械、智能装备、冷链产业,以“龙头+集群”模式快速形成产业生态圈。构建区内外功能协同、业态互补的产业格局。积极融入重庆枢纽港产业园等核心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打造创新型综保区,激活产业发展效能。推动进口二手汽车保税维修和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试点落地。争取“一般纳税人”资格,减少交易壁垒,降低企业税负成本。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分拨中心。
四是打造专业型综保区,深化产业服务能力。充分整合通道、口岸及场站资源,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引进复合人才,搭建政校企协同平台,输送“产业+管理”实操型团队,为综保区高质量运行提供智力支撑。
五是打造智慧型综保区,建设产业数字平台。建设智慧卡口、仓储、监管等模块,实现企业“无感通关”、海关“自动监管”。建立银企协作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跨关区数据互认,深度融合物流、贸易流、资金流、监管流,推动综保区与陆港全域数字化融合。
优化多式联运基础设施
市政协委员、江津区政协副主席、民盟江津区委会主委 刘安兵
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是我市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核心平台。江津片区是其核心载体,已形成“七干线两枢纽”立体交通网,但多式联运仍存在问题。为此,建议:
强化集疏运路网建设。推动川黔铁路重庆至贵阳段扩能改造为双线铁路,谋划建设新的“小南垭—珞璜港”铁路专线,将长江九龙坡至珞璜段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市级重点项目,加快珞璜至璧山快速公路建设,推进珞璜港至巴南明港G348公路扩能改造。
提升枢纽综合功能。协调相关部门完成珞璜港水运口岸国家验收工作,同步支持申报建设进境水果、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推动小南垭站与珞璜港“监管互认”,实现“一次查验、全域通行”,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整合江津片区物流数据资源,建设“港铁区”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货物追踪、单证流转、通关查验“一网通办”。对接数字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长江港口、航运相关系统,提升信息共享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协调提高钦州到小南垭的运价下浮比例及下浮品名范围。设立专项补贴资金。让绕城高速成为集疏运物流体系的重要通道,对进出小南垭站、珞璜港等核心枢纽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车辆给予市内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
强化硬支撑完善多式联运路网体系
市政协委员、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经理 许 昕
目前,我市路网体系建设存在向外集疏的骨干通道有一些线路和区段能力短板;向东集疏的国内现有水上、陆上骨干通道不畅;铁—区县、铁—园、铁—港“最后一公里”尚未全部连通等问题。建议:
持续发力、谋合谋远,保障大通道“持续畅通”,支撑我市国际贸易链和跨国产业链的稳定发展。抱团、加快推进四向通道的运力扩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常态化多频次的“铁水联运班列+班轮”,谋划与澜湄通道衔接;谋划中蒙俄经贸新通道中卫至甘其毛都口岸的建设。着力打造“链接东盟、连通欧美、辐射全球”的航线网络。
拓展思路、不等不靠,走出“综合施治”之路,保障我市与中东部的经济联系和占主要运量的向东国际贸易的增长。扩大陆上、坝上运能,协同运行沿江“渝甬”“蓉沪”铁路班列。推进“千里轻舟”联运线路制定、运力协同、运价补贴等解决计划,联合沿线省区开展“水水、水公、水铁”联运和产业合作。
创新赋能、塑新格局,打通市内各类“微循环”,形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多式联运新态势。明确机构职能、制定联运规划、加大投入及政策保障,特别支持“最后一公里”联络线建设。成立多式联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多式联运融合专项基金。成立多式联运联盟。建立多式联运研究院。
打造永川多式联运枢纽 加速构建中缅国际大通道
市政协委员、人资环建委副主任,永川区政协主席 文良印
永川是长江入渝第一站,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西向节点、中缅通道重庆起点的桥头堡位置,加速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建议:
强化设计,推动规划机制突破。提高中缅通道战略定位。启动编制《渝西地区多式联运专项规划》,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协同、品牌推广。
攻坚短板,打通跨境运输动脉。加快货运铁路建设,推动渝宜(宾)、渝毕等铁路开工建设。加快实施重庆铁路西环线,高效串联长江沿线重要城市、工业园区、港口码头及物流园区。积极争取市级支持,联合云南在瑞丽口岸试点“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查验”跨境班列模式。
织密路网,提升枢纽衔接效能。加快老成渝扩能改造,规划建设大足、铜梁至新机场高速公路,强化渝西内部畅联畅通。谋划推进非收费物流通道建设。支持设立渝西多式联运专项基金,重点建设园区路、进港路、物流仓储等项目。
激活功能,提升区域航运能级。加快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稳妥推进永川港建设。支持永川大安机场规划建设航空货运枢纽。推广“空铁快货”模式,开行永川东站(南站)至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高铁货运专厢,实现“2小时航空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