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宣布要派10万大军援俄,打乱美国布局,特朗普干生气没地撒
特朗普憋了一肚子气没处撒!朝鲜突然宣布要派10万大军支援俄罗斯,直接#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打乱了美国的外交布局。
这场原本由特朗普精心策划的俄乌和谈,正朝着完全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最新的战场动态让西方措手不及。
2025年8月28日,乌克兰基辅市军政管理局局长特卡琴科证实,俄罗斯对基辅的大规模袭击已造成22人死亡。
这是今年以来俄军发起的最大规模空袭行动,强度远超以往。
空袭结束后,白宫发言人立即出面表态,称此次袭击让特朗普感到“不高兴”。
特朗普原本坚信,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会面能显著缓和俄乌局势。
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冲突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持续升级。
克里姆林宫方面明确表示,他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
让特朗普头疼的是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代理州长辛施泰因近日的声明。
他高调宣布,朝鲜援俄热情高涨,计划向俄罗斯派遣10万名精兵,其中包括工程兵、坦克兵等专业兵种。
这批部队将主要部署在乌军入侵的库尔斯克州作战。
这批朝军名为“扫雷专家和军事建筑师”,实则具备基础战斗力。
他们受过专业化反地雷、拆弹与阵地加固训练,能够有效支援俄军前线作战。
据俄媒《消息报》披露,这些人员虽打着工程兵团旗号,却都具备军事作战能力。
朝鲜此次援助规模空前,早在2024年底,朝鲜就已派出1万援俄人员承担战地后勤任务。
如今人数扩大十倍,显示出两国合作正在快速深化。
韩国国防研究院专家分析认为,这将极大纾解俄军的兵力压力。
乌克兰战场形势因此更加严峻。
乌军在库尔斯克州投入了数万名精锐部队,这是他们目前唯一能与俄罗斯讨价还价的筹码。
虽然该地区实际价值有限,但其战略意义和国际影响力十分重大。
如果朝军介入,即便不进入乌克兰本土,也足以改变战场力量对比。
俄朝联军可以实施“围点打援”战术,持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
乌克兰将被迫不断向该地区投入兵力,打一场消耗战。
与此同时,俄军在东部战线继续推进。
5月21日,俄军宣布解放顿涅茨克新奥列尼夫卡定居点,并从三方向对康斯坦丁诺夫卡形成合围。
这一突破切断了乌军的补给线,使乌军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报告显示,东部战线持续拉锯,乌军装备损耗率高达18%。
前线物资补给压力巨大,形势日益艰难。
俄军则通过多向侧翼突击,加速瓦解乌军的防御体系。
8月27日,俄国防部称已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的五一村。
过去一昼夜,他们在多个方向重创乌军,乌军损失了超过1200名军人和大量武器装备。
俄防空系统还击落多枚导弹和162架无人机。
乌克兰方面同样宣布击退俄军177次进攻,其中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72次突击最为激烈。
乌军通过机动防御击退多线进攻,关键阵地尚未失守。
但日均承受超70次突击,防线承受着高烈度消耗。
国际社会对朝鲜援俄反应强烈。
联合国安理会紧急闭门磋商,韩国、日本同步请求美方介入东亚安全事务。
欧盟外长批准第17轮对俄制裁,重点打击近200艘运输俄石油、武器及乌被劫粮食的“影子舰队”船只。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以二级制裁为杠杆,威胁对继续与俄进行能源贸易的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加征“惩罚性关税”。
但这把刀实际上砍向了第三方中立国家,引发广泛反对。
中、巴、印三国基于自身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需求,展现出拒绝屈从美国压力的坚定态度。
普京的应对策略是战术性收缩。
8月初,俄方提出“让步方案”,愿意暂停对乌克兰本土的无人机和导弹攻击。
莫斯科政治顾问马尔科夫将此称为俄罗斯送给特朗普的“赠礼”,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
暂停空袭能让特朗普短期内对国内有所交代,但俄军在乌东的既定军事行动并未停止。
分析指出,由于乌军空袭也给俄方造成显著损失,如此交换反而对俄军推进地面攻势更为有利。
冲突烈度降低并不意味着和平在望。
特朗普的调解努力显得力不从心。
他曾在8月8日给普京划下停火“最后通牒”,但最终只能接受俄方的“暂停空袭”方案。
8月1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谈时,特意在椭圆形办公室摆放了一张明确标识俄军控制区占比的乌克兰地图。
他还直接提醒泽连斯基“克里米亚收不回、北约进不去”。
这番话让乌克兰方面感到失望,美乌之间的分歧公开化。
泽连斯基随后换下军装,穿着改版西装与特朗普会谈,不下十次地说“谢谢”。
欧洲领导人也纷纷赶到白宫,“组团”为泽连斯基撑腰。
英国与欧盟同步升级制裁,锁定俄“影子舰队”及军工供应链。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情严肃地强调,必须首先停火,然后乌克兰要有强大军队,最后是要建设强大的北约。
但欧盟内部出现明显分歧。
比利时智库Bruegel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欧盟成员国对持续援乌意愿下降,主要担忧经济压力与安全风险。
虽然丹麦、瑞典、挪威、荷兰等国联合表态将追加10亿美元军援,但大部分资金流向美国军火商。
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布鲁塞尔会议直言:“特朗普请客,欧洲买单。 ”
这句话道出了欧洲国家的普遍不满情绪。
他们既要不遗余力“挺乌反俄”,又不得不“处处靠美且时时防美”。
泽连斯基持续呼吁建立三方安全机制,要求美欧共同为乌克兰提供长期安全保障。
乌方的三大停火条件是:俄方同意停火、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获得美欧安全承诺。
这些与普京提出的三条红线形成鲜明对立。
普京坚持要求承认俄控乌东四州、乌克兰永不加入北约、限制乌军规模。
双方诉求完全对立,没有任何妥协空间。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8月公开表示,乌克兰“符合北约入约标准”,但“现实上短期内难以实现入约”。
8月22日,特朗普表示将从椭圆形办公室宣布重要事项,可能与和平有关。
俄罗斯轰炸美国工厂后,泽连斯基表示这是对谈判的回应。
特朗普团队指责俄罗斯过分,但没有提出新的制裁措施。
外交界普遍认为,先停火才能铺平道路,但跳跃式推进风险很大。
普京巩固阵地,尽管经济受压但仍能支撑;泽连斯基坚持抵抗,西方援助至关重要。
战场形势继续朝着有利于俄罗斯的方向发展。
随着朝鲜10万援兵的到来,俄军人力资源困境得到缓解。
俄罗斯能源部最新数据显示,乌东战区能源供应恢复率已提升至87%,较2025年初增长近30个百分点。
乌克兰方面则面临更大压力。
为了维持库尔斯克州的立足点,他们必须不断投入宝贵的有生力量。
这片除了有一定谈判和战略价值的农村荒地,正在成为消耗乌军资源的无底洞。
国际战略研究院分析认为,朝鲜援俄的实质远超“劳务输出”,其军事潜力和战略意涵不容低估。
朝鲜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既可获取经济利益,又能巩固俄朝“准盟友”关系。
这让俄罗斯欠下“人情债”,未来在能源贸易、技术支持甚至制裁松绑上可能获得回报。
欧美对乌克兰的援助则“雷声大、雨点小”。
10亿美元的军援虽看似可观,实际到达乌克兰前线的物资有限。
美欧内部对此怨言不断,对乌克兰的支持在战略层面面临削弱。
联合国难民署的最新统计显示,俄乌冲突导致的难民数量已突破850万。
这个数字创下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新高,凸显出冲突的残酷性和持续性。
平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别尔哥罗德、赫尔松及顿巴斯地区成重灾区。
根据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8月发布的报告,受访者中高达72%认为俄乌冲突将在两年内迎来决定性转折。
俄乌双方在停火条件上的分歧,已成为无法跨越的鸿沟。
8月26日,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对克里米亚实施袭击,使俄方军用后勤设施瘫痪。
乌方未公布具体目标,但据媒体报道,袭击目标包括克里米亚北部占科伊火车站。
这种特种作战正在成为乌克兰反击的重要手段。
俄方则通报说,过去一昼夜,乌军损失了超过1200名军人、大量武器装备、5座电子干扰站和8处弹药、物资及燃料库。
俄东部集团军继续向乌军防御纵深推进,南部集团军则占据更有利阵地。
俄防空兵在特别军事行动区拦截并摧毁6枚制导航空炸弹、1枚“海王星”远程导弹和191架无人机。
俄军航空兵、炮兵和无人机还打击了乌军多处无人机发射场、操控台及外国雇佣兵临时部署点。
别尔哥罗德州州长格拉德科夫表示,该州35个居民点遭到乌军33枚炮弹和74架无人机攻击,造成居民伤亡。
顿涅茨克地区过去一天遭受21次炮击,赫尔松地区遭受101次火炮和无人机攻击,卢甘斯克地区鲁别日诺耶市遭到27次无人机打击。
这些数据表明,冲突正在向消耗战方向发展。
双方都在尽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损失,以期在谈判桌上获得更有利地位。
和平前景仍然渺茫,冲突似乎还将持续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