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世道,所有人都在聊3纳米,2纳米。

好像芯片的数字越小,就越厉害,整个世界都得为它疯狂。

你再看看我们,确实也在疯狂买光刻机,那架势,跟不要钱似的,全世界的订单都被我们扫了。

外人一看,肯定觉得我们这是要跟人死磕到底,在顶尖技术上拼个你死我活。

可你要是拿到那份采购清单,仔细瞅瞅,味道就不对了。

奇怪。

太奇怪了。

清单里一大部分,竟然是28纳米的设备,甚至还有90纳米的。

这不就是人家已经玩了好多年,快要淘汰的技术吗?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大劲,就为了买一堆“过时货”?

很多人看不懂,觉得这是不是昏了头,钱没地方花了。

但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就把这盘棋看得太浅了。

这事儿得反着看。

首先,最直接的一层,就是打一场你看得见的“价格战”。

问你个问题,你家的空调、洗衣机、汽车,需要2纳米的芯片吗?

根本用不上。

全世界超过六成的芯片需求,都集中在28纳米到90纳米这个区间。这才是芯片市场里最大的一块蛋糕,是真正的基本盘。

我们现在要干的,就是先把这块最大的蛋糕,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一口气规划了22座晶圆厂,等这些厂子全部开动起来,那产能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像开闸泄洪一样。

到时候,利用我们的成本优势,一片晶圆就能比对手便宜二十多美元。

别小看这点钱。

在汽车电子、物联网这些利润没那么高的领域,这就是致命的武器。就是要用“白菜价”的芯片,把那些传统巨头的市场份额一点点挤掉,让他们在成熟制程领域无路可走。

这是阳谋,摆在台面上,就是要用最朴素的方式,先抢地盘。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

如果只是为了生产,根本用不着买那么多。

这背后,藏着更深的一步棋。

有消息说,我们买回来的机器,有将近三分之一,根本就没送进工厂的流水线。

那去哪了?

直接被拉进了戒备森严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然后呢?

拆。

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像庖丁解牛一样,把ASML那些我们搞不懂的精密玩意儿,一层一层地剥开,看个明明白白。

这才是真正的目的之一。

生产是其次,系统性地研究和学习才是核心。每一台昂贵的进口光刻机,都是一本最顶级的教科书,上面写满了我们最需要的答案。

上海微电子不是在攻关28纳米光刻机吗?怎么才能更快?怎么少走弯路?

答案就在这些拆开的机器里。

通过这种最“笨”的办法,去逆向分析别人的设计思路、材料工艺、核心算法,然后反哺我们自己的研发。这比自己闭门造车,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

光拆解还不够快。

我们还搞出了一个“铁三角”模式,这才是真正让整个进程加速的内循环。

这个三角的一边是华为这样的芯片设计方,他们最懂需要什么样的芯片。

另一边是中芯国际这样的代工厂,他们是真正使用光刻机的人,知道设备好不好用,问题出在哪。

最后一边,就是上海微电子这样的设备制造商,他们负责把想法变成现实。

过去,这三方是分开的。设备造好了,拉到工厂去验证,发现问题再拉回去改,一来一回,一个验证周期十四五个月就没了。

现在,直接把三方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现场设计,现场制造,现场验证。华为的设计师就在旁边,随时提出需求;中芯的工程师当场上手,发现问题立刻反馈;上海微电子的团队马上修改。

这么一来,原来一年多的验证周期,被硬生生地压缩到了五个月。

这就是中国速度,用一种近乎“暴力”的方式,推动我们自己的技术飞速迭代。

硬件的问题,总能用钱和时间解决。

但软件呢?

我说的是人和整个生态系统。

这可能是这盘大棋里,最深远,也最让对手感到害怕的一步。

你可以买来全世界最先进的机器,但你买不来数以万计能熟练操作、维护、维修这些机器的顶尖工程师。

但我们换了个思路。

这些天量买回来的光刻机,不仅仅是生产工具,它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实战训练基地。

成千上万的年轻工程师,每天就在这些最精密的设备上摸爬滚打,积累那些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经验。国家更是直接把“集成电路”设成了一级学科,从根上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梯队。

几年后,当我们不再需要买机器时,我们已经有了一支自己的“光刻机军团”。

还有那些上下游的供应链。

光刻胶、高纯度特种气体、掩模版……这些东西过去都得进口。

现在,我们自己有了这么多嗷嗷待哺的生产线,国内那些做配套的供应商,终于有了最好的“练兵场”。他们的产品可以直接在最先进的产线上测试,得到反馈,然后快速迭代。

一个以用带产,自主可控的本土供应链生态,就这么被硬生生培育起来了。

这才是釜底抽薪。

说到这,你可能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买得那么急,那么“疯狂”。

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真的不多了。

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一天比一天收得紧,就像一扇正在缓缓关闭的大门。我们必须在这扇门彻底关上之前,抢购到足够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使用的设备。

这是在为我们自己的国产光刻机,从研发成功,到实现高良率量产,争取最宝贵的缓冲期。

有了这些“存货”,就算外面彻底断供,我们自己的产线也能转得起来,市场也不会崩盘。

当然,正面战场之外,我们也没闲着。

通过各种投资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有关键技术,但又没那么起眼的中小型半导体公司,用资本的方式,把他们的专利、技术、甚至整个团队给拿过来,作为我们正面研发的补充。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人傻钱多”。

我们买的不是一堆过时的机器。

我们买的是追赶的时间,是宝贵的经验,是一个真正能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