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里,为什么王漫妮花了百万买的珠宝,后来那位中年大妈再也没出现过?

相信很多做过销售的人都明白,照顾好客户是多么重要,特别是那些在你这里消费能达上百万元的大客户,简直就是金主。所以,不管哪家店的销售人员都不会忽视这样的客户,逢年过节都会送去问候,时间久了甚至能成为朋友。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里,有一位中年女士陈阿姨,在王漫妮工作的店里花了不少钱,还让王漫妮得到了一次豪华游轮之旅的机会。可以说她是王漫妮的好帮手,但后来为什么不再出现了呢?

虽然你可能觉得这个中年大妈只是一个次要角色,没必要出场,但我个人认为,编剧这样安排肯定有她的用意。

那时候,当那位中年女士走进王漫妮工作的M店时,因为她的穿着比较朴素,店里的其他员工都没有注意到她,也不愿意主动去接待她。

只有王漫妮热情地迎接了她,并讲述了一个关于“繁梦”珠宝的迷人故事,这个故事好像能满足所有女人的梦想……正是这笔价值百万的珠宝订单,让王漫妮一夜成名。后来,这位中年女士还主动加了王漫妮的微信。

所以他们的联系不应该就此断开,更何况王漫妮后来也被有钱的男友伤害过,和这位中年女士的经历很相似,都是女人,更应该互相体谅。不过,这位中年女士后来不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一、不要把钱放在明面上

在很多餐馆里,常客们经常光顾同一家店,跟店主熟了之后,有时会受到一些“特别对待”。这种对待并不友好,有时候是故意提高价格,有时候则是让这些常客多等一会儿。

中年女士初到王漫妮的M店时,特意穿着朴素,没人注意到她。但自从她花了百万买了一串珠宝,情况就变了。她不再“低调”,反而成了店里的“尊贵客人”。

现在,王漫妮、店里的销售Linda、店长翠西,甚至更高层的总监们,都对她的情况十分清楚,知道她有钱大方,是个真正的“大买家”。

有谁愿意在购物时被商家当成了“猎物”,成为被盯着的“靶心”,遭受变相的“盘剥”呢?餐馆的食客都反感,更何况是一位能轻松买下百万珠宝的中年女士呢?

虽然她在商业上有所涉猎,但对于高端商品这一块,她可能不太熟悉——我觉得,面对那些只想着“拿回扣”、表面热情内心却别有用心的人,她可能会感到不太自在。

尽管王漫妮还是单独和她交谈,中年女士心里还是有些怀疑,现在王漫妮知道了她的财力,会不会拼命向她推销东西呢?

俗话说,有钱人不会太张扬。真正的有钱人通常很低调,不会经常去同一家奢侈品店买东西,让店员老看到他们。

中年女士拥有“繁梦”系列珠宝后,已经很满意了。王漫妮虽然曾经对她很贴心,但似乎还没到让她毫无保留地大肆消费的地步吧?

再说,人们刚开始认识时,可能会暂时隐藏自己的贪心,但时间一长,就可能开始试探对方的底限。那个精明的中年女士,肯定对此很清楚。

第二,这并不是同一个群体

在我看来,王漫妮之所以能赢得中年女士的心,主要是因为她愿意倾听她们讲述婚姻失败的痛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年女士和王漫妮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她们之间没有基础来互相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王漫妮最亲近的顾客朋友是顾佳,这主要是因为顾佳认识钟晓芹,而王漫妮也认识钟晓芹。顾佳在上海属于中产阶级,而王漫妮则是追求精致生活的上海漂一族。她们之间本来就存在一些差距。

幸亏有钟晓芹这位“江浙沪独生女”作为桥梁,顾佳才从王漫妮那里买了一次商品,双方的友谊才得以建立起来。

王漫妮和顾佳年纪差不多,又有共同的朋友,还遇到差不多的生活难题。但中年女士和王漫妮之间却没有这些共同点。

当这位中年女士因为离婚而伤心时,她可能会对王漫妮说说自己的烦恼,但绝不会一次次地向她倾诉。毕竟,她是一个注重隐私的富太太。

王尔德曾经讲过:

“很多时候,女人之间的聊天更像是各自的内心独白。”

王漫妮不是心理咨询师,也不懂风水,所以在这些方面她帮不上忙。当一个中年女士在她面前倾诉完烦恼后,事情也就结束了。王漫妮不会因为继续安慰她而得到回报。

王漫妮的“优质”倾听,其实只是一种额外的情感关心。她给了中年女士一些情绪上的支持,但因为两人身份差距太大,这种支持并不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也维持不了多久。

等这位中年女士从情绪的低谷中走出来,她会擦干眼泪,独自面对这份伤感。她最终会明白,她和王漫妮之间只是普通的顾客与服务员的关系。如果王漫妮真是那种会用情绪控制别人的人,这位女士也不愿意成为被她操控的对象。

不管怎样,面对价值百万的珠宝订单,陈女士特别指定王漫妮做她的专属服务员,并且只留下了王漫妮的联系方式,这充分显示了这位中年女士对王漫妮的高度信任。

在她心情特别不好、需要安慰的时候,她选择了相信王漫妮。但等困难过去了,她还是会回到以前的生活,继续保护好自己的财产,保持情绪的平稳,因为她觉得这就是她应该过的生活。

自从那次之后,中年大妈还来过王漫妮工作的M店吗?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