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麦克阿瑟的文章《责任—荣誉—国家》竟然被选到语文教材里
1950年冬,长津湖零下40度的严寒中,129名中国志愿军战士化作“冰雕连”,至死保持战斗姿态。而今天,他们的对手——美军将领麦克阿瑟的演讲《责任—荣誉—国家》竟出现在中国高中语文读本里。当英雄与敌人的文字同处一室,这是教育的开放包容,还是历史记忆的背叛?
争议炸锅源于网友晒出的一本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读本》。麦克阿瑟这篇西点军校演讲,被冠以“经典励志”之名入选,而教材编写者似乎忘了:这位五星上将正是朝鲜战场上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社交媒体上,年轻学生困惑发问:“我们该向打败仗的将军学什么?”历史学者则分成两派:一方认为“败军之将的价值观也有可取之处”,另一方反呛“难道纳粹军官的育儿经也能进教材?”
翻开教材第87页,麦克阿瑟用华丽辞藻赞美军人精神:“我的生命已接近黄昏,记忆中的荣誉像落日余晖…”但中国读者更记得1950年11月,他命令美军轰炸鸭绿江大桥时的嚣张。北京退休教师李建国翻出泛黄的《志愿军战史》:“他说的‘责任'是消灭我们子弟兵,‘荣誉'是挂着七颗将星侵略他国!”而教材编委王教授辩解:“语文不是历史课,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说法让抗美援朝老兵家属张红梅直接拍桌:“批判?先问问上甘岭的烈士答不答应!”
风波发酵一周后,出版社悄悄撤下官网图书介绍。看似妥协的背后,某教育专家朋友圈流出对话截图”:“删了这篇还有《华盛顿文选》,难道要把美国建国文献全禁掉?”与此同时,国际学校外教群里流传着调侃:“中国人连自己教材都搞文字狱。”更微妙的是,部分家长开始举报其他教材中的“林肯葛底斯堡演讲”,历史教科书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配图也被质疑“过于血腥”。
正当舆论渐熄,国家档案馆突然公布解密文件: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杜鲁门解职的真正原因,是他计划向中国东北投掷26颗原子弹。这份尘封70年的绝密电报,让所有“理性讨论”瞬间哑火。军事博主“战史解码”晒出对比图:教材中删节版演讲刻意隐去原文“必要时需使用一切手段保卫国家利益”的段落。网友怒斥:“这不是教育,是美式价值观走私!”
教育部回应“正在核查”,但更大的裂痕已然显现。某高校文学系主任公开支持选文,称“项羽刘邦互为死敌,不妨碍《史记》同列教材”。抗日名将后代联名上书,要求审查所有涉及外国军事人物的课文。而最讽刺的是,书店里《长津湖》原著小说与麦克阿瑟传记被算法推荐为“关联商品”,封面上“圣诞攻势”三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睛生疼。
某些人总爱把“胸怀天下”挂嘴边。按这个逻辑,东京审判书该放进日本小学培养和平意识,希特勒《我的奋斗》摘录能当德国中学生挫折教育范文。当教材编写者忙着给侵略者语录贴金,朝鲜战场上那把炒面一把雪的志愿军,是不是还得给麦克阿瑟的“荣誉观”当注脚?
教科书把美军司令和冰雕连塞进同一页,是不是下一步该让东条英机教“团队管理”,八国联军讲“国际协作”?当有人用“文学无国界”洗地时,要不要把南京大屠杀日军日记也编成“记叙文范例”?左边是长津湖烈士的冻土豆,右边是麦克阿瑟的牛排勋章——这桌“教育盛宴”,您吃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