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乡村收费风波起 规范治理待破题

车子缓缓驶离那片竹林时,一根竹竿突然横在路中央。几位村民围上来,伸手索要一百元。没有公示牌,没有收费依据,只有理直气壮的“这地是我的”。这是发生在浙江安吉小岭头的真实一幕。

看似偶然的纠纷,折射出乡村治理的深层困境。

事发地小岭头并非荒郊野岭。这里是安吉县天荒坪镇的网红打卡地,距离杭州不过一个半小时车程。竹海、民宿、古道,构成了都市人向往的田园画卷。然而,这幅画卷被突如其来的收费行为撕开了裂痕。

村民坚持收费有理——土地是集体的,使用权归农户。警方调解时也认可了这一点,只是要求设立明确标识。但问题在于,标识始终未见,拦车收费却成了常态。

这背后是规则缺失的尴尬。

乡村游爆发式增长,管理却未能同步跟进。当城市游客带着对规范的期待走进乡村,遭遇的却是另一套运行逻辑。不是所有村民都懂得如何合理表达诉求,也不是所有游客都能理解乡村的复杂性。

土地权属问题尤为关键。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在自家承包地上收费是否合法?需要履行哪些程序?这些问题困扰着各方。

更深层的是发展模式的矛盾。乡村旅游让部分村民看到商机,却缺乏引导和规范。他们模仿着景区的做法,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规则——公开、公平、公正。

破题需要智慧。一方面要尊重村民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保障游客体验。设立统一收费标准、明确收费区域、加强行业指导,这些工作迫在眉睫。

乡村不是法外之地。振兴乡村经济,需要建立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秩序。让每个人都能在规则框架内追求幸福,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

下一次,当你驾车驶入美丽乡村时,希望迎接你的是明确指引,而不是突然横出的竹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