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网红女代驾让我顿悟:如何在“班味”最浓的地方,长出人味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72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0个词条
01
最近正在读一本书,叫《摆脱匆忙症》。
书中提到两个概念,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的工作充满\"班味\"——那种机械重复、灵魂抽离的职场状态,而另一些人却能在同样工作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某企业老板晚上应酬喝了不少酒,不能开车,于是找了位代驾。
代驾是一位女性,东北人,给这位老板的感觉很特别。
女代驾说话彬彬有礼,非常专业,倒车、转弯,技术熟练,不疾不徐。坐她开的车感觉既安全又舒适。
交谈的过程中,代驾说她很享受在路上的感觉,只要一上路,所有烦心事往脑后一抛,心情大不一样。
后来,老板得知这位女代驾曾登上过《嘉里》时尚杂志封面,还有报道说,她在这份工作中遇见爱情,实现了梦想。
这位女代驾的状态,与典型的\"班味\"打工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每天带着通勤的疲惫走进办公室,像执行代码一样完成KPI,下班时只剩下一具被掏空的躯壳。
某互联网公司员工小张这样描述自己的\"班味\"日常:
\"周一的晨会还没开始,我就已经闻到了会议室里的咖啡味和绝望味。我们组十个人,每天对着电脑屏幕,眼神比休眠的电脑屏幕还暗淡。\"
02
《摆脱匆忙症》的作者认为,对待生活和工作,可以分为两种状态:一种叫“做人模式”,另一种叫“做事模式”。
关于“做人模式”,诗人泰戈尔有一句话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唯有付出生命,才能获得生命。”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带着爱去做一件事,付出真诚、激情和心血,那么我们就与这件事建立起了深刻的联系。
我们与这件事建立的联系越深,就越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意义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把做事当成手段,把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当成目的。
那位女代驾,就是如此。
相反,“做事模式”则是把一件事情当成目的,紧盯着收益。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不会将生命附着在这件事上,这件事也没法流经我们的心,做完了也就结束了,与我们的心灵的成长无关,与我们能力的提升无关。
所以,使用\"做事模式\"的大多人,工作不可避免地染上浓重的\"班味\":
我们发明了无数提高效率的工具,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时间匮乏;眼睛紧盯着KPI,心灵却在机械重复中逐渐干涸;忙碌成为逃避生命质询的借口,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远推石上山却无法抵达终点。
这种状态下的\"班味\",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力的流失。
就像一个朋友曾经的吐槽:
\"我们团队做了100版方案,客户选了第1版。最可怕的是,我已经闻不出哪一版有'人味'了,它们全都带着相同的打印机油墨味和加班盒饭味。\"
03
那位登上时尚杂志封面的女代驾,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她把方向盘变成了连接自我与世界的媒介,在每一个转弯处倾注热情与专注。
这种状态让人想起北京南站售票员张润秋的故事。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张润秋在看似机械的售票岗位上创造了令人动容的服务:
她熟记全国主要车站的换乘方案,能在30秒内为旅客设计最优路线;
自创\"润秋服务手册\",记录特殊旅客需求,如为视障旅客准备盲文指引卡;
在售票窗口常备\"应急百宝箱\",从创可贴到哺乳巾一应俱全。
张润秋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刚开始觉得售票工作就是收钱出票,后来发现,每张车票背后都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当老人拿着你手绘的转车示意图顺利到家,当农民工兄弟用你提供的针线包缝好衣服,这种价值感冲淡了所有重复劳动的疲惫。”
3条建议,对抗\"班味\"的侵蚀:
①给标准化流程注入个人印记:
比如某程序员,在代码注释里写入哲学思考;
②建立工作与生活的诗意连接:
像某设计师,每天用会议室的玻璃白板画一幅迷你日落;
③在重复中寻找微创新:
比如某银行柜员,将枯燥的业务办理变成\"30秒微笑挑战\"。
在这个充满\"班味\"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重新诠释工作的意义——
不是消除重复,而是在重复中雕刻自己的生命痕迹。
那位女代驾在夜晚的城市街道中找到的自由,那位售票员在方寸窗口遇见的人间烟火,都在提醒我们:即使是\"班味\"最浓的工作,也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道场。
生命的意义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于我们对每个当下所持的态度。
希望你我都能通过“做人模式”,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存在感和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