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建成七大应急粮仓,全球大争之世已到,中美交锋我们再无后顾之忧了
你记得2025年夏天那场席卷南方的台风吗?连续暴雨让好几个城市内涝严重,道路中断。有人拍下超市货架的视频发上网,瞬间引发一阵抢购米面的恐慌。可第二天一早,社区工作人员就拉着小推车,挨家挨户登记需求,当天下午,政府调配的应急粮油就送到了小区门口。一位大爷在镜头前感慨:“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这种“踏实感”的背后,是一场持续多年的布局。就在前几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一场发布会,把中国的粮食家底摊开来讲了讲。全国粮食标准仓房的完好仓容超过了7.3亿吨,比“十三五”末期多了整整5800万吨。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它意味着我们的“大国粮仓”又实实在在地壮硕了一圈。
更关键的是,这套体系不再是静态的仓库。一张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华中、西北、东北的七大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网络已经开建。这套系统的逻辑很清晰:小灾靠省内自救,大灾靠区域协同。就像一张精心编织的保供网,确保任何一点受到冲击,都能迅速从周边获得支援。
说到应急,光是屯着原粮还不够,关键时刻要能变成餐桌上的米饭和面条。全国的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已经达到了6872家,日加工能力飙升了48%,达到了170多万吨。这个量,足够全国人民吃上两天。而且,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36个大中城市,成品粮油的储备量都能保证15天以上的供应。这意味着即便外部运输暂时中断,城里人的基本生活也不会受到冲击。
很多人可能好奇,我们到底存了多少粮?虽然具体的储备量属于国家机密,但官方表述很明确:我们的水稻和小麦自给率接近100%,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4万亿斤(超过7亿吨),这已经是连续多年稳定在高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当然,我们也进口粮食,比如大豆。去年我们进口了超过9000万吨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和做饲料。但这块“短板”,国家早就看在眼里。一方面,我们在国内大力推广大豆种植,利用盐碱地改造技术,在以前的不毛之地上种出了高产大豆。推广玉米和大豆间作,一块地挣两份钱。另一方面,进口渠道也在多元化。不再只依赖某个国家,俄罗斯的非转基因大豆通过新贯通的粮轨运进来,成本降到了和海运差不多。中粮在坦桑尼亚建的全链条基地,产出的豆子直航运回国内,比从南美过来还快15天。
现在的国有粮库,普遍用上了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还有气调储粮,粮食储藏周期内的综合损耗率被严格控制在1%以内。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存得多,存得久,还存得好。
有人把国际间的竞争比作“粮食战争”,这种说法虽然直接,但点出了问题的实质。粮食从来不只是商品,它是最根本的战略物资。三年前全球疫情叠加地区冲突,国际粮价疯涨,很多国家超市货架都空了,但中国的市场供应基本没受太大影响。那次全球性的压力测试,恰恰证明了我们这套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不是摆设。
美国的农场主和政客们不是没打过粮食的主意。但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粮食总量,占我们消费总量的比例很小。想用粮食当武器,这把算盘早就打不响了。我们的底气,就来自于这7.3亿吨的仓容能力,来自于这四通八达的应急保障网络,更来自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千年智慧。
这不仅仅是应对天灾,更是为了应对这个越发动荡的国际局势。台海、南海方向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牵动全球神经。有了这套涵盖生产、储备、流通、应急的全方位体系,我们才能在任何风浪中保持定力。粮食安全这根弦,我们一直绷得很紧。
从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到《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正式实施。从藏粮于地的盐碱地改造,到藏粮于技的基因编辑育种。从东北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到黄淮海麦田的抗旱节水新品系推广……这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汇聚成了端在我们自己手中的饭碗。
所以,当别人再讨论“大争之世”我们该如何自处时,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座座现代化的粮仓里,藏在这一条条高效运转的应急加工线里。这不仅仅是粮食的安全,这是国家的底气,是14亿人安稳生活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