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南亚并不寂静。港口的集装箱船照常出入,公路上的电动两轮车呼啸而过,但看不见的关税与配额,正像高压锋面那样在空中碰撞。有人以为这只是中美贸易口水战的又一回合,然而细看各地文件的落款日期、股价的分时曲线,就会发现线头早已牵到了稀土、补贴与本地化这些更深的齿轮上。

稀土之外的赛点:印度先落一子

若只盯着华盛顿的喊话,容易忽略新德里的布局。2024年3月,印度重工业部先行一步,把进口电动车享受关税优惠的门设得更窄:外资不仅要在印度投资至少500亿卢比,还得达到50%的本地化生产率。这不是单纯的招商条件,而是把市场通道和制造落地绑在一起。紧4月1日启动的“总理电动车创新推进革命计划”铺开了真正的补贴地毯——总预算10900亿卢比,覆盖电动两轮车、三轮车、卡车与公交车,电动两轮车按电池容量每千瓦时补贴5000卢比,单车最高不超过车价的15%。原定2026年3月31日结束,到了2025年8月又宣布延至2028年3月31日,等于是为本土产业多争取了两年窗口期。

这不只是“送钱”。方案配套的本地增值率指标,从至少25%起步,逐步抬到50%。在价格层面,塔塔汽车因此显著降了成本,同期进口整车的门槛则被抬高。本地化指标像一道闸门,把更多零件、工艺和人员留在国内;而对海外品牌,闸门内外的成本落差会带来“挤压效应”。行业人士说,马恒达电动车在补贴加持下,短期价格下调了15%,销量压力立即缓解。

印度的政策手法并非启于2024年。追溯起来,从2019年的“更快采用和制造电动车计划”,预算11500亿卢比,到2021年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激励计划(44040亿卢比),再到2024年的新措施(38480亿卢比),层层叠加、步步从严,构筑起一堵隐形壁垒。2024年9月,印度商务部又单点发力,对电动救护车和电动卡车拿出368亿卢比补贴,每辆10万卢比,但仅限本土组装。有人就此解读:时间点选在中美元首可能见面前,既是对华强硬的“姿态管理”,也为争取美国在印太链条上的技术支持铺垫,比如与特斯拉的合作议题。类似的策略,早在2024年4月美国副总统访印时,就以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的方式出现过。

政策强势与产业底子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反差。到2024年,印度本土电池产能全球占比仅2%,锂电池正极材料从中国进口超过60%。即便补贴让整车更便宜,零部件的供给能力却无法靠口号瞬间“国产化”。印度电动车部门仍有85%的进口电池来自中国,整条供应链对中方的依赖被估算在70%左右。以此观之,本地化指标更像是一根杠杆,撬动整车企业把研发和零部件进一步搬进来,但替代不会一夜之间发生。

突然加速的风暴眼:稀土与关税对撞

如果把印度的层层加码看作细水长流,那么2025年10月的中美一连串动作,就是让河道猛涨的暴雨。10月10日,特朗普公开表示将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100%的关税,范围很广,涉及多类高科技产品。就在这之前一天,10月9日,中国海关总署连发数道公告,加强对稀土磁材与稀土靶材出口的监管。这两类材料在电动车电机和电池工艺中比比皆是,前者关乎电机的扭矩与效率,后者则是薄膜沉积等工艺的关键耗材。美国对稀土的进口超过八成依赖中国,这么一前一后,市场神经崩得很紧——10月11日,通用与福特股价分别下挫,跌幅都超过5%。

几天后,口水与政策继续交织。10月13日,中方回应称美方在“制造恐慌”,强调稀土管制将分阶段实施,并明确两个生效节点:11月8日与12月1日。10月15日,美国官员批评中方的稀土控制威胁供应链安全,特朗普同时放话,11月1日起将推动一揽子出口管制,连与中方的潜在会晤也可能取消。他还称美国将进行战略投资,扶持稀土公司以对抗中国影响力。10月16日,中国商务部在记者会上强调,这些举措是为维护资源权益,愿意对话,但前提是美方先撤回那些不合理的关税。

这并非凭空而起。自2025年4月起,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理已然“收紧”,七种元素——钐、钆、铽、镝、镥等——被列入更严格的范围之内。新版限制还包括:禁止美国国防承包商使用中国产稀土,并对稀土技术出口设限。这些条款把材料、技术和终端应用连成一体,让“卡脖子”不再只是个比喻。古人说“上兵伐谋”,而在现代产业链中,材料清单、海关编码与许可证制度,就是当代“伐谋”的关键文字。

小科普:稀土为何“稀”在当下

所谓稀土,并非稀有到不可见的矿物,而是一组分离难、纯化难、用途广的元素族。诸如钕铁硼与钐钴磁体,是高性能电机的心脏;靶材则用于半导体与功能薄膜沉积。电动车的电机效率、电池能量密度以及功率电子的性能,都与之紧密相连。供应与技术一旦被放进出口管制框架,成本与交期便难免波动。

价格传导的链条很快体现出来。国际稀土价格剧烈波动,车企的成本核算随之重写。美国市场上,通用、福特股价的回调,是资本对供应链冲击的即时定价;亚洲工厂里,零部件采购部门则在重新排队、压缩交期,甚至提前锁定长单。

三方棋盘:本地化与依赖的拉扯

在这道波峰底下,印度的算盘打得更响。印度电动车销量从2023年的200万辆增长到2024年的250万辆,但与中国1300万辆相比仍有巨大差距。中国品牌在这片市场并非边缘化角色——2024年,比亚迪与小鹏在印度市场上的份额接近40%。另尼泊尔这条支线更能看出地理与政策的联动:2024财年,尼泊尔市场的中国产品销量达到1.3万辆,市场占有率80%;若按另一组统计口径,尼泊尔进口电动车总量为3487辆,其中中国品牌占73%,金额高达83.7亿尼泊尔卢比。数据口径各有不同,趋势却一致——中国车在南亚的存在感很强,本地企业如塔塔在尼泊尔的销量受到挤压,份额下滑。

延长补贴、提高本地增值率、把关税优惠与投资挂钩,便成为印度的“对冲”动作。在政策语境中,这一切被叙述为“自力更生”。莫迪在2024年赢得大选后,多次把新能源汽车列为“印度制造”的重点,宣示要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9月的一次讲话中,他强调补贴有助于产业独立,同时也承认技术差距仍摆在眼前。现实同样不留情:比亚迪在印度的工厂扩张到2024年遭遇拖延,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45%降至2024年的35%。对北京与孟买之间的贸易风向,企业端的感知往往更早一拍。

规则的边框:补贴与WTO的碰撞

补贴未必违法,但设计稍有不慎,便可能踩到全球贸易规则的红线。以WTO的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为例,与本地内容挂钩的补贴在许多情形下都存在争议空间。传出的风声是,中国方面提出质疑后,印度可能对相关方案进行合规性审查。程序上,这类争端往往以“月”为单位计时;若印度在WTO层面不占上风,就需要调整政策以避免对等报复。可即便如此,已落地执行的本地化指标与税负差,已对当下市场结构产生了实打实的影响。

在这盘棋中,美国的角色不是旁观。特朗普一边威胁自11月1日起上马新的出口管制、取消潜在峰会,一边宣示要对稀土公司进行战略投资。其意图很清楚: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稳住国防与高科技产业链。中方的回应线条同样明确:愿意谈判,但前提是撤回不合理关税;对稀土,则以分阶段的方式稳步推进管制——11月8日、12月1日两个节点,既是外界的风向标,也是企业调整的时钟。

企业与市场:同一阵风里的不同身位

在资本市场,通用与福特的“5%+”跌幅是警钟也是映射。北美车企面对供应端的不确定性,转而强化多元化采购与库存管理。南亚这边,塔塔与马恒达则享受政策红利,价格与成本的剪刀差让它们在短期更有竞争力。对中国车企而言,策略则在于两端:一端是在印度与周边市场做出符合本地化要求的安排,另一端是以其他第三国市场分散风险。数据已经给出方向感——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电动车出口增长51%,而印度市场的潜力依旧被视为“可期但不易”。

再看更细的环节。印度电池与材料端的依赖短期难解,但政策导向却逼着企业去找替代、引入合资,甚至通过技术引进拉平差距。问题在于,技术突破哪有“一补了之”?供应链的弹性靠时间与投资堆出来。补贴确实能让本土订单增加、企业申报踊跃,但反过来,一旦与中方的零部件供给因为关税、审查或其他因素被卡住,本土企业会立刻感到断供的冷意。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形容的:“补贴是顺风时刻的推进器,也是逆风时刻的负担。”

地缘回响:被放大的“中间地带”

中美对抗在2025年10月再度升级之后,印度显得尤为谨慎。10月15日,美方官员指责中方的稀土管制威胁供应链,中方则回击美方“故意制造恐慌”,并重申谈判意愿。印度在两者之间既想捞取技术与投资,又不能承受供应链全面改线的成本。对新德里而言,如何在“印度制造”的政治目标与“现实依赖”的经济逻辑之间找到转圜,才是日常工作。而以稀土为引的这波震荡,恰好把两难暴露得更清晰。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外溢已经越过了印度边界。尼泊尔市场里,中国品牌的强势存在,让塔塔在这个邻国的份额走低。印度的补贴与本地化,在地缘经济上也被解读为对南亚腹地话语权的再争夺。换个角度说,印度是在利用中美摩擦形成的空档,主动上前场拼抢——不只为了国内销量,也为区域市场的定价权。

尾声未定:双刃之刃的两面光

国际稀土价格的振幅还在屏幕上跳,电动车的生产成本还在财务表里加粗。中国方面把资源权益与技术安全锁得更紧,并表明不会让他国的“歧视性补贴”毫无代价地通过;美国方面以关税与投资双轨构筑“去依赖”的叙事;印度则在补贴与本地化的双轮上加速,希望换来“脱胎换骨”的制造业。

但刀刃的另一面也在发亮。若WTO的过程对印度不利,政策微调在所难免;若供应链短期断裂,本土企业也会吃到“缺芯少材”的苦。未来几年的高概率路径,是印度持续强化本土电池生产、逐步减少进口。然而在此之前,补贴将继续作为加速器,但也可能成为牵扯资源的重物。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稀土、关税与补贴的三重奏里,各方都在为“利”重排棋子。差别只在于,有人选择用高关税和技术封锁来重塑链条,有人则在本地化与补贴中等待产业“自长”。历史的镜头拉远,2025年的这些日期——10月9日、10月10日、10月11日、10月13日、10月15日、10月16日,以及11月1日、11月8日、12月1日——并非冰冷的刻度,而是一次供应链重构的时间标记。等到尘埃平复,再回望今日,每个节点的政策公告、每一次股价的抖动,都会成为解释那一段产业迁徙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