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铁老年卡普及后的车厢声音环境观察
重庆地铁里的声音困扰与公共空间思考
最近乘坐重庆地铁时,发现车厢里格外热闹。自从9月1日重庆实施敬老卡全市通用政策后,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增多。这本是件好事,却引发了不少关于公共空间礼仪的讨论。
上周在1号线上,一位大爷的手机外放声盖过了列车运行声,视频里的戏曲唱段回荡在整个车厢。对面坐着几位阿姨,聊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仿佛在菜市场讨价还价。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重庆地铁里并不少见。事实上,类似现象在其他城市也时有发生。上海早高峰地铁里,常有老年旅游团大声交谈;成都2号线曾有大妈们用包占座,声音响彻车厢。
六十八岁的王先生是个例外,他乘坐轨道交通时总是戴着蓝牙耳机。“我也会玩智能手机,但公共场合不该影响他人。”他说。这种自觉值得称赞,可惜不是每个老年人都能做到。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封闭空间,声音会被放大,过大的音量确实会干扰其他乘客。
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很多老年人听力下降却不自知,说话时不由自主提高音量。他们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练,可能不知道如何调节音量或使用耳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公共空间意识的教育,认为大声说话、外放声音是个人自由。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地铁方面可以加强宣传,在车厢内张贴“轻声细语”提示,播放文明乘车广播。社区可以组织活动,教老年人使用耳机、调节手机音量。家庭成员也要耐心引导,帮助老人适应现代公共空间行为规范。
公共空间是所有人的共同资源,需要互相体谅。年轻人应该理解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渴望,老年人也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当我们在地铁里相遇,多一份理解,少一分抱怨,或许就能找到平衡点。重庆这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惠民政策上,更体现在每个市民的日常举止中。
#国庆健康充电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