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那边,突然就变天了。

西班牙、爱尔兰、挪威,这仨国家跟商量好了似的,手拉手站出来,说我们承认巴勒斯坦是个国家。

这一下,就像往平静的池塘里扔了块巨石,整个欧洲都跟着晃了三晃。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英国。

那可是美国最铁的哥们儿。

可这次,英国的反应,有点让人看不懂了。它也开始摇摆,开始琢磨,是不是也该跟上这趟车。

白宫的电话估计都快打爆了,以色列那边更是气得跳脚。

英国到底怎么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事?

先说说工党那个头儿,斯塔默。

他最近的日子,估计不太好过,脑门上全是汗。

支持率往下掉,地方选举眼看着就要搞砸。再这么下去,他这首相梦,可能就真成梦了。

问题出在哪?

英国有三百多万穆斯林,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尤其里头的年轻人,在巴以这事儿上,立场那叫一个鲜明,根本不跟你玩虚的。

你政府要是还跟着美国屁股后面,对加沙的事儿不闻不问,那对不起,选票就没你的份儿了。

年轻人就是这么直接。

所以,对斯塔默来说,承认巴勒斯坦,已经不只是个外交问题了。

这是道政治算术题。

一道关乎他自己政治前途的题。

当然,光为了几张选票,就敢跟美国掰手腕?

没那么简单。政客的账本,算得比谁都精。

这事的另一面,写着两个字:利益。

英国石油公司,就是那个BP,早就派人摸清楚了。巴勒斯坦那片海岸线外面,地中海底下,埋着海量的天然气。

那可不是一笔小钱,是能让国家经济都打个滚儿的巨额财富。

可之前,这块蛋糕英国根本够不着。以色列、埃及那几个国家早就把圈子画好了,没你英国什么事儿。

现在机会来了。

巴勒斯坦那边放出话了:谁第一个认我当兄弟,这片天然气田的开采权,就优先跟谁谈。

这简直就是一张赤裸裸的“入场券”。

对急着想在脱欧后找回场子的英国来说,这诱惑太大了。

跟得罪美国的风险比起来,这笔买卖,好像……挺划算。

钱是好东西,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有些事,光有钱也摆不平。得翻翻老黄历了。

英国和巴以这摊子烂事,根儿上就得算到英国自己头上。

一百多年前,1917年,英国人发了个《贝尔福宣言》,嘴皮子一碰,就答应帮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个“民族之家”。

听着挺好。

可他们忘了问问,当时那片地上住了几百年的阿拉伯人,他们怎么想?

英国就这么随随便便地,为一个民族画了个饼,却拿走了另一个民族的家。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冲突、战争,一直流血到今天。

可以说,英国亲手埋下了这颗延续百年的雷。

现在,英国站出来说要承认巴勒斯坦国,多少有点“找补”的意思。

像个做错了事的长辈,过了很多年,终于想起来,得给当年那个被自己忽略的孩子,一个迟到的名分。

这是在还历史的旧账。

当然,也别把他们想得太高尚。

当了这么多年的美国小跟班,说实话,谁心里还没点想法?

尤其现在这个世道,美国自己都一身麻烦,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使了。

英国想向世界证明,我还是那个有独立思想的“大英帝国”,不是谁的应声虫。

跟美国唱唱反调,尤其是在这种全世界都盯着的事上,最能刷存在感。

你看联合国那次投票就知道了。

143个国家站一边,赞成巴勒斯坦拥有更多权利,就美国、以色列那么几个孤零零地站另一边。

这叫什么?

这叫人心向背。

英国人看得清楚得很。跟着大多数人走,总不会错得太离谱。

而且欧洲内部也不太平。法国、德国一直想整合欧洲,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摆脱美国的控制。英国这一动,正好给法国这些人递了把梯子。

整个欧洲的地缘政治天平,可能都会因为这一下,发生微妙的倾斜。

话说回来,吵了半天,又是选票又是石油,又是历史又是博弈。

一张承认国家的纸,真能改变什么吗?

可能什么也改变不了。

以色列那边根本不跟你废话,你敢承认,我就敢召回大使,定居点接着盖,一点不耽误。

加沙的人,日子还是一样难过。废墟还在,饥饿还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也还在。

外交上的胜利,听起来很响亮。

但对一个连自己国门都控制不了,连国民基本安全都保证不了的“国家”来说,这种承认,更像是一种安慰。

说白了,这都是大国牌桌上的筹码。

今天因为你需要选票,我成了你的牌。明天因为他需要利益,你又成了他的牌。

巴勒斯坦人只是想回家。

可他们的家,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

国家的名字写在了纸上,但他们的家,还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