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里明明没打开购物软件,但刚刚和朋友聊天时提到的东西,转眼就在别的应用里看到了推荐广告。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想,难道我们的手机真的在时时刻刻“偷听”我们说话吗?

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发毛,觉得自己的生活好像被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

最近,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布的一则通报,就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的一部分。

这次,国家有关部门依据《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一批手机应用进行了严格的检测,结果发现,总共有69款我们日常可能会用到的手机应用和各类小程序,存在着违法违规收集和使用我们个人信息的行为。

这份名单就像一面照妖镜,让那些在背后悄悄收集我们隐私的“小动作”全都暴露在了阳光下。

这次的通报可不是简单地点几个名就完事了,它详细地列出了这些应用究竟是在哪些环节出了问题,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看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信息安全是如何被一步步侵犯的。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些五花八门的违规手段。

最常见的一种,也是问题最普遍的,就是关于“隐私政策”的猫腻。

按照法律规定,一个应用在第一次运行时,必须通过弹窗等显眼的方式,提醒我们去阅读它的隐私政策,告诉我们它会收集哪些信息、用来干什么、要存多久等等。

这就像我们去银行办业务,工作人员必须先把合同条款跟我们讲清楚,我们同意了才能签字。

但是,这次被点名的24款应用,比如《95128打车》小程序、《下厨房》小程序等,就没有做到这一点。

有的应用是压根不提醒,我们一点开就直接进入了主界面,它就已经在后台开始工作了;还有的则是把隐私政策藏得特别深,要我们在设置里翻好几层菜单才能找到,生怕我们看见;更有甚者,隐私政策里写得含含糊糊,尽是些“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之类的空话,关键信息一概不提。

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剥夺了我们的知情权,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签下了一份“霸王条款”。

比这更进一步的,是隐私政策本身内容不合格的问题。

有31款应用,包括大家可能用过的《233网校》、《华数TV》等,它们的隐私政策就像一本糊涂账。

我们都知道,很多应用为了实现各种功能,会嵌入其他公司的代码或者插件,比如地图插件、广告插件等等。

这些第三方插件同样会收集我们的信息。

法律要求应用必须在隐私政策里,把这些第三方伙伴的名字、它们会收集什么信息、用来干什么,都一一列举清楚。

但这31款应用就没有做到,它们要么对此绝口不提,要么就用一句“可能包含第三方服务”笼统带过。

这就好比我们请了一个装修师傅到家里来,结果他没跟我们打招呼,就把一群我们不认识的人也带了进来,这些人还在我们家里随意翻看东西,我们却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这显然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如果说前面两种还只是“告知不到位”,那么接下来的一种行为就更加过分了,那就是“未经同意就把我们的信息给别人”。

通报中提到,有17款应用,比如《神州租车》小程序、《大同证券》等,在把我们用户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公司时,没有单独征求我们的同意。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明确规定,这种信息共享行为,必须获得用户的“单独同意”,也就是说,应用需要专门弹出一个窗口,清楚地告诉我们:“我要把您的某某信息提供给某某公司,用于某个目的,您是否同意?”只有我们点击了“同意”,这个操作才是合法的。

而这些应用却跳过了这个关键步骤,搞起了私下交易,这无疑是对我们个人信息主权的严重侵犯。

除了这些,通报还指出了许多其他侵犯用户权利的行为。

比如,有3款应用,还没等用户同意授权,就提前开始收集个人信息了,这简直就是“先上车后买票”的强盗逻辑。

还有的应用,用户想注销账号或者删除自己的信息,却发现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功能,这让我们的数据“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交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更普遍的是,有多达34款应用,包括像《闪送》、《i人事》等,没有提供方便的途径让我们撤回已经给出的授权。

这就好比我们借给别人东西,想收回来的时候,对方却耍赖不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们的数据我们应该有权做主,同意授权的权利和撤回授权的权利应该是对等的。

此外,还有一些应用在处理特定信息时也存在严重问题。

比如,在处理未成年人信息时,有9款应用没有制定专门的规则,也没有依法征得监护人的同意,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有多达41款应用,其中不乏《曹操出行》、《印象笔记》这样知名的应用,在技术层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它们没有对我们用户的个人信息采取加密等必要的安全措施。

这意味着,我们的信息在这些应用里可能是“裸奔”状态,就像一张写满个人隐私的明信片,在网络传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轻易窃取,后果不堪设想。

而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像《当当》、《电视猫》等3款百度小程序,甚至连最基本的隐私政策都没有,这无异于是在公开宣称自己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其对用户权益的漠视程度可见一斑。

这次国家出手进行检测和通报,不仅仅是为了曝光这69款有问题的应用,更是向全社会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

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是摆设,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试图在灰色地带牟利的企业,监管的利剑绝不会缺席。

通报中还提到,上一期被点名的应用中,仍有33款在复测后依然存在问题,这些应用已经被相关的应用商店予以下架处理。

这充分说明了国家整治此类乱象的决心和力度。

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在享受数字化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在下载和使用新应用时,多留一个心眼,仔细阅读隐私条款,对于那些索取过多无关权限、隐私政策模糊不清的应用,要敢于说“不”。

而国家的持续监管和严格执法,正是我们敢于说“不”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