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山河

——献给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陈东林

在时间的幽深处,有一道黑暗的裂痕,

那是八十年前,日寇铁蹄踏破的清晨。

卢沟桥上的月光,被枪声震碎,

永定河的水,流淌着血色的悲愤。

山河泣血,大地呜咽,

三千里国土,沦为人间炼狱。

南京城的废墟,堆砌着无辜的冤魂,

三十万生命,在屠刀下凄惨消失。

那时的战场,没有前后方的分野,

只有枪口一致对外的肝胆。

台儿庄的街巷里,刺刀拼出了血肉长城,

李宗仁将军的旗帜,插在焦土上猎猎作响;

淞沪会战的三个月,百万将士前赴后继,

黄浦江的浪,卷着军装碎片拍击堤岸,

每一寸失守的阵地,都浸透着官兵的血;

徐州城外的炮火,武汉城头的硝烟,

薛岳将军的“天炉”,烧得侵略者魂飞魄散,

国民党军队的钢枪,和八路军的大刀,

在同一面山河下,劈开了相同的黑暗。

工厂的废墟中,烟火还未熄灭,

九百三十座城市,在铁蹄下颤栗。

四千万军民的死难,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万亿的损失,是民族心中永远的痛痕。

然而,在黑暗的深渊里,有火种在燃烧,

太行山上的烽火,是不屈的誓言;

正面战场的战壕,是不倒的屏障。

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比钢铁更坚硬,

千万个抗日英雄,不分党派,都是民族的脊梁骨。

平型关的捷报,如雷霆划破夜空,

百团大战的硝烟,弥漫着胜利的曙光;

昆仑关的攻坚战,孙立人部的铁血冲锋,

远征军跨过野人山的脚印,在异国土地刻下忠魂。

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那一天,

1945年的秋天,日本投降的诏书,是历史的审判。

八十年过去了,岁月的风沙,

试图掩埋那些曾经的伤痛。

但我们不会忘记,台儿庄的残垣上,

国民党官兵与日寇死战的弹孔;

不会忘记,正面战场每一场恶仗里,

倒下的同胞,曾和我们共享同一片炊烟。

那泣血的山河记得,所有为家国拼过命的人,

都该被刻进民族的记忆,化作成历史的丰碑。

看如今,世界风云变幻,

战火在远方燃烧,威胁从未远离。

霸权主义的阴影,笼罩着一些角落,

恐怖主义的幽灵,在暗处徘徊。

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居安思危,是我们不变的警醒。

那一段国共携手、共赴国难的岁月,

是最好的教科书——

民族的脊梁,从来是无数肩膀并肩撑起,

复兴的道路,容不得割裂过去的记忆。

我们的航母在海洋上巡游,

战机在蓝天中翱翔,那是力量的象征。

但我们的剑,只为捍卫正义而出鞘,

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世界的和平。

让我们在这片泣血的山河上,

种下希望的种子,绽放和平的花朵。

以史为鉴,不仅记得伤痛,更记得团结的光芒,

让中华民族的复兴,成为所有牺牲者的慰藉,

成为永恒的传奇。

【陈东林写于九月三日早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评论员简介】: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