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速旅前线传来捷报,西尔斯基高兴劲还没过,俄军已挺进红军城中心
红军城北部战场硝烟弥漫,无人机镜头捕捉到乌军第12亚速旅士兵正在清理库切里夫亚尔村的俄军残余据点。 8月31日下午,这些戴着金色三叉戟臂章的士兵用冲锋枪对着地下室入口扫射,随后扔进两枚手雷。 浓烟升起时,电台里传来确认:该区域已控制。
与此同时,在15公里外的红军城市中心,俄军侦察兵正用白色粉笔在建筑物外墙标记清理进度。 他们携带的“捕鸟器”信号侦测系统(一种能定位2公里内无线电信号的电子战设备)突然报警,显示300米外有乌军指挥点。两分钟后,俄军召唤的152毫米炮弹精准覆盖了目标建筑。
这种矛盾战报同时出现在乌克兰总司令西尔斯基的作战终端上。 北部反攻顺利推进15.57平方公里,但市中心防线多个预警信号正在疯狂闪烁。
红军城不仅是顿巴斯的交通枢纽,更是整个乌东战局的战略支点。T-0514公路像动脉血管般连接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与克拉马托尔斯克城市群,这条公路每小时的通行量决定着一个炮兵旅的补给效率。 俄军一旦控制这里,相当于拿到直插乌军防线的高速公路通行证。
地下150米深的煤矿巷道同样具有战略价值。 乌军第155机械旅利用这些巷道进行隐蔽机动,但俄军工兵部队使用TMS-65喷洒系统(将航空燃料雾化后引爆形成高温冲击波)向巷道灌入火焰,迫使守军放弃地下通道。
乌军北部反攻投入了最精锐的亚速旅部队。 第12亚速旅第2营士兵配备的土耳其“刺猬”反无人机步枪(外观类似加大版突击步枪,能发射2.6GHz频段干扰波)在库切里夫亚尔村作战中至少瘫痪了7架俄军四旋翼无人机。 新西兰军事地图网站AMK_Mapping证实,俄军第132旅确实后撤了3.2公里。
驻守市中心的乌军第25空突旅实际兵力仅剩编制数的30%,每个连队防守区域相当于标准战术教规的4倍。俄军抓住这个空档,采用“水银渗透”战术(化整为零的多点突袭方式),用20人规模的战斗小组同时冲击7个街区。
俄军渗透组配备的“柳叶刀”巡飞弹在巷战中展现精准杀伤力。 现场视频显示,这种形似小型飞机的自杀式无人机准确钻入乌军据点窗口。 第68猎兵旅报告称,9月1日当天有13辆装甲车被此类武器摧毁。
乌克兰国防部内部流出的文件显示,红军城守军总数不超过4200人,而俄军进攻部队达到1.3万人。 这种劣势迫使乌军将原本担任机动预备队的第32机械旅填进防线缺口。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监测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乌军登记逃兵案件达107672起,红军城防区每周平均发生23起战场逃亡事件。 一名被俘的第155机械旅士兵告诉国际红十字会观察员,他的排里已有4人连夜消失。
俄军的电子战压制加剧了守军困境。红军城电信基站记录显示,乌军无线电通话平均存活时间(从开机到被干扰的间隔)只有117秒。 俄军“汽车场”干扰系统(部署在卡车上的全频段信号屏蔽装置)导致乌军无人机操作员必须转移到离前线不足500米的危险位置才能维持控制信号。
虽然美国宣布提供1000亿美元军援,但红军城守军实际收到的只有M1113装甲运兵车和少量155毫米炮弹。 这些装备从波兰热舒夫运输枢纽到前线的340公里路程,平均需要11天才能走完。
商业卫星公司Capella Space提供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显示,红军城铁路编组站每天有超过400节车皮的活动迹象。 这种民用级情报精度已达到军用标准,能识别出坦克履带在月台上留下的压痕。
乌克兰第聂伯罗战略集群试图扭转情报劣势。 他们使用捷克生产的“复仇者”电子侦察系统(伪装成民用货车的信号截获平台)成功定位俄军第41集团军指挥所,但随后发起的海马斯打击被防空系统拦截。
红军城市政排水系统成为特殊战场。 乌军利用直径1.8米的主排水管向前线输送补给,俄军则投放配备毒气检测仪的机器狗进行反制。这种四足机器人曾在地下管道发生交火,俄军公布的视频显示机器狗用搭载的PP-91冲锋枪连续射击。
随着俄军控制红军城中央市场区域,双方在蔬菜大棚温控车间展开激烈争夺。 这种半地下式混凝土结构能承受直接炮击,乌军第25空突旅在此布置的PKM机枪阵地成功阻挡俄军两天推进。
伦敦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战报指出,俄军已控制红军城45%的建成区,将乌军压缩在西南方向的扇形防御地带。 乌军士兵开始使用2014年顿巴斯战争时期的战壕图,因为这些旧工事体系仍然构成有效防御网络。
乌克兰炮兵联盟统计显示,8月31日红军城地区记录到3700次重型火炮爆炸,相当于每平方公里落下43发152毫米以上口径炮弹。 这种火力密度是巴赫穆特战役巅峰期的1.7倍。
俄军战术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合围,而是采用“绞索收紧”策略,控制关键路口后放任乌军后撤,随后用精确火力覆盖撤退通道。 这种战术在红军城南部维尔尼村方向已造成乌军第101国土防卫旅损失23%人员。
当亚速旅在北部收复失地时,市中心守军正为每个地下室入口奋战。 这种战略层面的矛盾态势,最终会导向哪种结局?#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