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可把我折腾得不轻。人在景德镇,一边盯着房子的事儿,一边还得抽空整理被造谣的材料——网上那些说我骗保、诈捐的帖子,看着就来气。您要问我图啥?就图个明白,图咱老百姓的钱袋子别被人惦记。

先说说这房子。前阵子有邻居在业主群里嘀咕,说我名下那套老房子“来路不正”。得,我把房产证、购房合同翻出来,又跑了趟不动产登记中心查档案。1998年单位分的福利房,2005年补了差价办了产权,每笔交易都有票据。您要问咋现在才被翻出来?可能是最近社区在核对保障房信息,有人眼红我那套50平的小两居?可政策明文写着,已享受过房改房的家庭不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这事儿我早跟社区报备过,档案里白纸黑字写着呢。

再看低保的事儿,这才是重点。上个月社区公示低保名单,有人截图发群里阴阳怪气:“某某开着公司还领低保,这钱咋就不往我兜里钻?”我当场就拍了桌子——咱干了32年街道办,低保审核比自家账本还熟。就说去年刚修订的《江西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2025年景德镇是每月820元),且家庭财产符合规定的才能申请。您猜怎么着?上周刚帮隔壁单元的李婶办了续保,她儿子在工地摔断了腿,全家就靠她捡废品每月赚1200块,这符合条件。可网上说的那个“开公司”的主儿,我专门去市场监管局查了,他注册的是个体工商户,去年年报显示年营收18万,家里还有辆15万的代步车,存款账户流水打印出来,半年进账12万——这哪是困难户?明摆着不符合。

有人说我“较真”,我倒觉得这是本分。咱基层工作者最怕的就是“差不多就行”,可低保是救命钱,是纳税人的良心钱。前两年有个案例,某社区干部把不符合条件的亲戚纳入低保,结果被审计查出来,不仅丢了工作,还被追缴了三年补贴。我常跟同事说:“多问一句,多跑一趟,可能就少一起纠纷。”就像咱小区的王姐,离婚后一个人带娃,男人每月就给800块抚养费,她在菜市场卖菜每月赚2000出头,娃上初中学费一年8000,她确实困难。可她主动找到我说:“李姐,我家那间储藏室出租每月有500块,算不算家庭财产?”这种自觉,才叫对政策负责。

网上那些造谣的帖子,我已经截图取证,准备交给网信部门和派出所。您要问我怕不怕?说实话,刚开始有点慌——毕竟是老同志,没经历过这种阵仗。可转念一想,身正不怕影子斜,30多年办过的低保户少说也有2000户,每户的家庭情况我都记着呢:张师傅下岗后送外卖摔断胳膊,刘阿姨带着三个孙子靠捡纸箱过活,这些才是该帮的人。要是让这些真正困难的人寒了心,那才叫失职。

说到底,咱老百姓挣点钱不容易,国家的救济金更不是大风刮来的。该拿的一个子儿都不能少,不该拿的,一分都别想揣进兜里。等材料整理齐了,我就把这些账摊开了给大伙儿看——咱不闹,就用事实和政策说话。

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心里装着公平秤,脚下自然踩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