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何时拥有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
说大实话,刘备和曹操这场“汉中决赛”比世界杯还刺激。一边是刘备,号称“仁义之师”,挟民心与地势为利器;另一边是曹操,手握北方大军,打惯了硬仗。这对死对头一较高下,现场如同你家隔壁棋牌室的巅峰对决,谁都输了不起。
但剧情可不像电视剧那样给人看明白。表面看着刘备打赢了,曹操灰溜溜撤走,可是谁都知道,曹操临走还玩了个大招,把关中百姓一锅端带走,空城计不够,还顺便把汉中的劳动力拖成了“空仓库”。你以为这就是大结局了?这才刚刚,真正的爆点还在后面藏着。
事情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刘备打下汉中后,可没光顾着庆功,他马上开始“修地种田”的大保健模式,让流民都来垦荒,把汉中搞得跟个新开的工业区似的。很多老百姓都说,这刘备是真有两把刷子,不光打仗会,还懂得怎么把人心揽到怀里。有人觉得刘备这是“养猪等着吃肉”,也有人说“这么急着铺摊子,万一哪天打反转,怕不是肉没炖熟就被人抢了。” 法正又出了个主意:再把汉水边上的房陵、上庸顺手拿下,像是给家门口装俩门锁,防窃贼。
普通老百姓咋看?有的欢天喜地开荒种地,觉得这下日子有奔头了;有的心里琢磨,刘备今天是搭台唱戏,明儿还能守住吗?坊间茶楼讨论,比股市还热闹:有人押刘备,有人还看好曹操,谁都说不准。
看着刘备在汉中“春风得意”,这种表面的太平其实暗流涌动。刘备分派申氏兄弟当官,又派义子刘封管兵,按理说稳扎稳打,可实际上一堆新老派系涌出来,大家各有小九九,部门墙得像牛皮吹得一样厚。上庸这块地方,表面归了刘备,实际像沙滩上的城堡,风一吹就松。
反方声音也不弱。有人说,刘备这局不过是“树大根不深”,汉中虽稳,可上庸、房陵这些新地盘能有多少忠心?还有批评者直接吐槽:你管得人太多,派系太复杂,哪天真打仗了,谁帮谁都说不清。那时候就不是“袖手旁观”那么简单了,可能直接变成“看热闹”的狗血剧。
就在你以为局势趋于稳定时,突然来了一场大反转。刘备称王了!“汉中王”这一顶帽子戴上,就像把自己从普通选手提成了世界冠军。大伙以为他就只是多了个“名头”,哪想到,这一封王,直接逼着曹丕、孙权都不得不重新定位——不再是刘备“小弟”,而是真对手。原本大家还装装“我是诚意来谈合作”,现在只剩下“你是我的竞争对手,我要搞大事情了”。
更有意思的是,刘备提拔魏延,给了他“镇远将军”加汉中太守,魏延还当场喊出“给我五千兵,我直捣黄龙”的狠话。那场面,像足了你单位开年大会,突然有个新人说“我要做董事长”,全场都傻了。大家这才猛醒过来,蜀汉不是铁板一块,权力交替里暗藏着下一波风暴。
刘备把大部队带回成都,留下汉中“空守”,这叫把大米放冰箱,自己跑去楼下买菜,结果家里门虚掩,随时能被人顺走。成都民力疲劳,军粮捉襟见肘,蜀地老百姓都喊:“折腾够了没?种田能不能让我们歇歇?”刘备这时候又得把大把精力投入修水利和补政制,主政变成了“不要再折腾”。
然而荆州那边,关羽还是给了点希望,一边暴雨水淹七军,把曹魏打得哭爹喊娘;一边却又碰上了“孙权背后一刀”,吕蒙突袭荆州,让关羽陷入前后夹击。局势表面暂时缓和,实际暗藏着更大的危机——蜀汉东翼说没就没,关羽孤军奋战,孟达、刘封这俩板凳还在观望,分歧越来越大,谁帮谁都要看心情。
刘备这场汉中秀,真是高开低走。你说他能打能管还能亲民,咱承认,这一仗确实风光无比。但你看他后面干的那些事,分权搞的跟快递分流一样,谁都想掺和两手,结果倒好,袖手旁观就成了家常便饭。再说这封王,真以为戴个大号能一统天下?好嘛,正如老话说的“帽子大了头疼”,你封得再爽,谁还真把你当汉朝的正统皇帝?大家都是割据,一副唱“各自为政”的戏。
反过来真要感谢刘备这么会“折腾”,要不孙权哪有机会背后一刀,曹操也不会一边皱眉一边发愁粮食和兵源。要用夸奖的语气说:刘备不但把三国的格局推上了山顶,还一不小心开了个大坑,把自己直接“埋”在了三国鼎立的神坛里。三国粉们都来鼓掌,谁还不服?
其实仔细这局啥矛盾最大?刘备只顾急着回成都,汉中守备空虚,关羽孤军无援,孟达刘封各玩各的小心思。你要是倒着批正方观点,不妨揶揄一句:“这群人各有算盘,能赢下来个什么大事?”三国鼎立最后不是靠打仗,而是靠一波波自家人的“骚操作”。刘备这波折腾,正好方便了后人缅怀历史、开启三国游戏的起点。
汉中之战后,刘备荣耀加身,却没能把胜利延续到底,反而成了鼎立三国的“助攻之王”。有人说他太顾人情,有人说他权力分配太乱,也有人说“时也命也,关羽背锅”。那:如果刘备真的守好汉中,关羽及时得到支援,那三国鼎立会不会根本不会出现,刘备就能一统天下?或者说,三国最终的脉络,其实正是各方“各自打算盘,各自踩坑”造出来的?你站哪一边?是“刘备痛失良机”还是“鼎立格局必然”?欢迎留言,说说你心里那个不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