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美国白宫签署行政命令,将对加拿大部分商品的关税从25%提升至35%。尽管这一举措在市场上引发关注,但加元对美元汇率依然稳定在1.385附近,接近十周低点,并未出现剧烈波动。资本市场对此表现出一定的理性——有观点认为,加美两国高度依赖的贸易关系使得彻底“脱钩”几乎不具现实可能。

关税升级背后的多重考量

此次美国提高对加拿大商品征收关税,是自2025年初以来又一次贸易摩擦升级。回顾过去数月,美方已陆续将多数加拿大商品关税调高至25%,钢铁和铝制品甚至达到50%。作为回应,加拿大也采取了报复性措施,包括制定数字服务税等新政策,使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谈判迟迟无法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两国经济结构深度交融。2024年,加美双边贸易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每天平均有26亿美元货物跨境流通。这种紧密合作带来的互利共赢,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全面断裂所带来的经济冲击。

地缘政治与多边关系影响谈判进程

除了经贸层面的利益牵绊,地缘政治因素同样复杂。例如,加拿大近年来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参与乌克兰援助事务。此外,有消息称加拿大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家主权,这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美国之间的分歧和摩擦空间。

特朗普政府要求8月8日前结束相关冲突,但由于立场差异明显、诉求分歧较大,目前尚无迹象显示短期内能够达成妥协。与此同时,加拿大国内反对进口美国商品的情绪升温,也让决策层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即便官方表达出“建设性”的谈判意愿,也很难迅速推动实质进展。

产业链联动效应显现,多行业面临调整压力

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当北美地区爆发重大贸易争端时,汽车、能源及农产品等支柱产业往往首当其冲。本轮加征关税后,不仅北美统一汽车供应链受到直接影响,美国从加拿大获取石油资源也可能遭遇阻碍。这意味着相关企业需要重新评估资产配置策略,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墨西哥斡旋,美墨加协定(USMCA)继续生效,其中涵盖的大宗商品暂未被纳入本次新增关税范围,为部分企业留出了缓冲空间。但有分析认为,如果未来争端持续升级,不排除协议框架之外的新领域也会被卷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扩大溢出效应,对全球供应链形成连锁反应。

中国模式成为参考对象?全球格局或现微妙转向

面对持续紧张的双边关系,有声音指出,加拿大正尝试借鉴中国经验,通过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和加强自主创新来增强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也为全球制造业版图调整埋下伏笔。如果中国产业集群能够抓住机会完善配套体系,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替代,则有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这仍需结合实际需求和国际形势综合判断,并非一蹴而就之事。

宏观层面看,本轮博弈凸显了当前国际经贸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各主要经济体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手段。从资产配置角度来说,多元化布局、关注流动性管理以及合理规避单一市场风险成为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讨论的话题。不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高度融合且互补强劲的北美经济体短期内实现彻底“脱钩”的概率并不高,这也是资本市场相对平稳的重要基础之一。

结语

整体来看,此次加征关税事件既是中长期国际格局演变的一环,也是区域产业生态调整过程中的缩影。在宏观调控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如何平衡保护主义倾向与开放合作诉求,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年金融市场动态及实体经济走向。而对于观察者而言,把握公开信息变化、理清逻辑脉络,是理解此类事件背后深层逻辑的重要途径。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