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声,又是一阵。就在顿巴斯,原来的田野、乡村、马路都消失了,剩下灰烬和弹坑。俄军炮兵阵地上,炮弹码成小山。仔细看,弹壳上朝鲜的标记清清楚楚。乌军战壕里有人数,数到头疼,每天俄军压过来五六万发炮弹,乌军手里炮弹却连两千发都凑不出来。谁敢说还扛得住?红军村这点地方,短短两个小时,二百多名朝鲜特种兵带队冲上去,乌克兰一个营根本顶不住,直接被撕开个大口子。俄军管这叫“钢铁漏斗”,身上一层枪油味,一层血腥味。旁边枕着通讯兵的破收音机,还在盲报,一个字都没听懂。

俄罗斯这场打法说句公道话,不光是人力多、炮弹多,真成体系了。高超音速导弹说打谁就打谁,无人机一圈圈在天上扫,配合电子干扰。乌军的无人机响都不响,信号全给屏蔽掉。俄军嘴上回回说“精确打击”,指挥所这就塌了,天上一群蜂窝无人机定位,留给乌军半点反应时间都不肯给。进展有多快?一个月推进120公里。战争打到现在,这速度已经看不到谁能赶上了。

乌克兰这边只能往后退。什么德国“爱国者”、美国军援,全是昨天的承诺。特朗普说要“付费”再援助,拜什么都不行。炮弹一天就补给1800发,手里弹药不足俄军三分之一。打着打着人都不够了,仓促上阵,两周训练就要上前线,遇到钢铁洪流,还能守多久?泽连斯基内阁大换血,也没救回来,人力已经快见底了。关键节点上,俄主力正合围波克罗夫斯克,这是乌东最后一道屏障。要是这座城市掉了,一大片防线像纸糊的一样,挡不住。

有人说,俄乌战局变成这样,朝鲜下场是个转折点。平壤一下子成了主角,不光运炮弹、派工兵,还给俄军当教练,帮着调试武器。甚至朝鲜工程师开始在罗斯托夫驻地指导俄方士兵怎么操作自家装备。关键资源没断过,弹药流淌一样,从朝鲜到阿联酋“跳板港”再运到前线。朝鲜军工厂在俄海军护航下照常开工,批量生产。更狠的是,俄朝签的默契协定,已经变成“你有事我上你前线,我有事你出兵帮我打”,这哪还只是“武器输出”这么简单,直接就是变相准参战国。

对欧盟来说,这场戏变了调。德国情报部门警告,说朝鲜部队第一次整建制来到欧洲,这画面跟老电影里没区别。当年的历史记忆通通都被勾上来了。真不得不让人“重新评估威胁”。核弹又搬上桌面,美军60多枚B61-12辗转拉肯希思。15年没这么紧张过,可你说能吓住谁?谈判桌上,普京一句不同意,直接批了给朝鲜输送油和粮,制裁对着这套资源—技术—兵力循环都没用。西方看着几乎“无解”。

俄罗斯的新布局,野心藏不住。有人扒出一份俄国防部的“领海基线草案”,把整个芬兰湾划入俄专属经济区。这头波罗的海三国气得跳脚。俄装甲兵在普斯科夫紧挨边境。说是150公里,其实一辆坦克四五十分钟就能到城郊。俄朝联盟叠加上,北约这边才刚反应过味,连波兰都坐不住了。计划30万扩军、“刺猬防线”留起刺,德国派兵800,不过是情绪安慰,真有事不顶用。

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在俄朝这种高度绑定的情况下,一下弱了。他们的应对是外交层面,一次性抗议两次、胁迫三次,但面对俄军的兵棋推演还没结果。以前讲究“无限反应”,现在一有风吹草动就琢磨这一拳下去会不会砸锅。什么“跨境列车抛锚”、什么“保护侨民”,俄方的剧本一堆,北约投鼠忌器。波兰加码扩军事实也是这个道理,怕后院点火。

有人调侃说世界重回“火车强国的荣光”——意思是只要铁轨通,俄军随时能给你整出新花样。爱沙尼亚、立陶宛,年内俄军舰就逼近17次。外交部那头天天喊强烈抗议,舰艇一到港口口岸干瞪眼,北约也拿不出新办法。老传统的遏制政策,现实里动一动变成小摩擦,大动作出的慢。

是啊,大家只看见了俄朝联盟给普京添了底气,但也难以掩盖现实的硬伤。乌拉尔坦克厂货都造不出来了,什么缺配件、电子系统断供,T-90挨着标枪导弹就一排排点名。俄军工“上量不提质”,换句话讲就是炮灰上前线快,装备精度、士兵素质掉头下。经济层面,通胀9.5%、利率21%,1.1万亿美元造军队,听上去阔气,内部财政和百姓生活的压力到底能顶多久?俄军士兵情绪,不拆台算运气,从前阵仗上还能扒出士兵集体“反叛”,投降成常事,前线指挥体系靠压。

朝鲜,这个新角色真不是摆设,表面上还是一盘弹药、一拨工兵,背地里是联盟、是联合防御、是筹码,这样的压强一压下去,确实开辟出俄乌战场罕见的新局面。欧洲这边,立陶宛、波兰、芬兰都感觉到压力。苏瓦乌基走廊被俄军盯上,成了“阿喀琉斯之踵”,自己命脉一旦断了,波罗的海三国的日常供应、补给和防务立马成孤岛状态。72小时,北约想反应也难,不过现实里,俄军现在能不能开第二战场还是问题。别看兵棋推演激烈,俄军自己人都说,新建部队训练还差点意思,波罗的海方向想大动作,还得熬个三年。

局势走到这一步,东欧压力山大,俄乌没收尾,俄朝又捆绑,北约答疑不积极。地缘政治,怎么说都要面对扩张和收缩的现实。普京的“战争机器”看着风光,冰冷的数字后边问题不少,这片焦土会不会成为更大的风暴爆发点,所有人都在等。等外力、等突变,也等下一个决定局势的节点。

到底新裂痕能扛多久?谁会率先改变战场剧本?东欧集体绷住,没人敢松开手。纸上谈兵容易,前线泥泞和铁轨才最实在。谁敢掉以轻心,下一章开始就变脸。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