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张治中向军委要汽油配额,彭德怀:把这份名单看完就批

本文含有虚构创作,请理性阅读;涉及宗教历史与人文议题,仅供参考,请理性对待,切勿盲从或过度解读。本文为基于公开史料的历史推演作品,旨在通过合理想象为读者提供不同的历史思考角度。(原创声明:图片均源自网络;人名均为化名;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01

1950年12月的北京,寒风卷着枯叶掠过长安街。张治中裹紧呢子军大衣,从吉普车上下来时,皮靴踩在结冰的路面上发出清脆声响。

军委大院门口,两名持枪哨兵挺得笔直,枪刺上的红缨在寒风中纹丝不动。

"文白兄!"聂荣臻大步从门内迎出,握住他冻得发红的手,"新疆的电报我们收到了,王震那小子急得直跳脚。"

张治中苦笑:"从西安转车时,运输队长说他们连夜修了三条被雪压塌的油管。可这还不够,迪化到喀什的公路上,卡车排着队等油已经三天了。"

两人边说边往办公楼走。走廊里穿棉衣的参谋抱着文件匆匆而过,暖气片上搭着的毛巾冒着热气。

聂荣臻推开办公室门,茶几上摆着两杯沏好的茉莉花茶。

"这是西北军区报来的用油计划。"聂荣臻将一沓文件推过去,"比去年同期多了四成。"

张治中翻开第一页就皱起眉头:"新疆军区要增加两千吨?他们上个月刚领走八百吨。"

"王震说建设兵团要开垦百万亩荒地,拖拉机、收割机全趴窝了。"聂荣臻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西北广袤的土地,"昨天刚收到急电,塔里木河封冻,运粮船全冻在河中央..."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参谋举着电报冲进来:"聂总!东南沿海发现敌舰活动!"

聂荣臻迅速接过电报,脸色变得凝重:"文白兄,恐怕要委屈你了。彭总原定明天听你汇报,现在得提前到今晚八点。"

02

彭德怀的办公室在二楼尽头。张治中到时看见这位解放军副总司令正伏案批阅文件,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桌上台灯的光晕里摆着半块没吃完的硬馒头。

"文白同志来了?"彭德怀头也不抬,继续在文件上签字,"先看这个。"

张治中接过递来的文件夹,翻开第一页就愣住了——这是份全军节油统计表,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部队的用油数据:

"第三野战军后勤部:11月实际用油量比计划减少28%,措施包括合并运输任务、夜间行车关闭大灯..."

"华北军区装甲团:将坦克训练改为模拟操作,节省汽油37吨..."

"华东海军:巡逻艇改用帆船与机动结合,月省柴油15吨..."

彭德怀突然开口:"知道现在全国每月汽油进口量吗?"没等回答,他伸出三根手指,"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老蒋撤退时炸了二十七个油库,上海所有洋行的储油罐都被倒进了黄浦江。"

张治中感到喉咙发紧。

他继续往下看,手指停在一行字上:"东北边防军某部:在零下40度严寒中,战士们用人力推着熄火的卡车前进十五里..."

"彭副主席..."

"叫老彭。"彭德怀终于抬头,目光如炬,"文白同志,你知道一升汽油要经过多少道手续才能到前线吗?从大连港卸船,用马车运到沈阳油库,再由骡队驮到各个兵站..."

窗外突然传来汽笛声。

彭德怀走到窗前:"听见了吗?那是从苏联运油的车队过桥。可这些油,要先保证东北边防,再供给东南沿海,最后才能轮到西北。"

张治中站起身,军大衣上的霜花已经化成水渍:"老彭,我明白了。西北的申请..."

"批六成。"彭德怀打断他,"但有个条件——你们得拿出比这份统计表上更厉害的节油措施。"

他从抽屉取出个红头文件,"这是军委刚下的命令:凡超额完成节油任务的单位,团长记功,战士奖励半月津贴。"

03

第二天清晨张治中在军委食堂吃早饭时遇到了正用窝头蘸菜汤的粟裕。这位三野统帅擦了擦嘴:"文白兄,听说你要去东北?"

"去沈阳油库看看。"张治中放下筷子,"彭总说那里有全国最先进的储油技术。"

粟裕笑了:"让他们的技术员给你看看这个。"他从口袋掏出张皱巴巴的纸,"我们发明的汽车滑行节油法:下坡时熄火挂空挡,能省三分之一油。"

火车驶过山海关时窗外飘起雪花。陪同的军委参谋递来热水:"首长,这是彭总特意交代的,说您胃不好。"

张治中捧着搪瓷缸,热气模糊了眼镜片。

他想起昨夜彭德怀说的话:"当年红军过草地,连马粪都当燃料烧。现在条件好了,可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

沈阳油库坐落在浑河岸边。负责人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领着张治中钻进地下储油罐:"这些油罐都做了防冻处理,罐壁加了三层保温层。"他敲了敲罐体,"就是造价太高,全国就建了五个。"

在装卸区,张治中看到二十辆卡车排着队等待加油。每辆车旁边都站着个士兵,手持量杯严格计量。

"这是新规定的'三定制度'。"参谋解释,"定车、定人、定量,谁超支谁写检查。"

突然一阵争吵声传来。一个满脸胡茬的连长正和油料员争执:"我的车拉的是急救药品,凭什么不能多给?"

"规定就是规定。"油料员毫不退让,"王连长,您上个月已经超额了两次。"

张治中走过去:"这位同志,急救药品确实重要。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每个连长都以特殊情况为由多要油,最后谁都没油可用?"

胡茬连长愣住了,随即立正:"首长教训的是!我这就去和卫生队商量,看能不能合并运输。"

04

从沈阳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张治中一直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陪同的参谋探头看:"首长,您记什么呢?"

"西北能学的经验。"张治中头也不抬,"沈阳油库的保温技术、三野的滑行节油法、华北军区的合并运输...这些都要带回去。"

火车停靠天津站时,站台上突然传来喧哗。张治中掀开窗帘,看见几个战士正和车站工作人员争执。

"怎么回事?"他下车问道。

"报告首长!"带队的排长敬礼,"我们连的卡车在半路抛锚了,想借车站的起重机,可他们说要用油料换。"

张治中走到那辆抛锚的卡车前。司机打开引擎盖:"首长,化油器冻住了,得用热水浇。"

"车站有热水吗?"

"有是有..."工作人员犹豫,"但得用汽油换,一暖瓶换半升。"

张治中脸色沉下来。他转身对排长:"把你们的水壶都集中起来。"然后解下自己的军用水壶:"先用这个。"

看着战士们用热水化开化油器,张治中叫来车站主任:"同志,救急如救火。战士们保家卫国,我们不能算这么清的账。"

回到车厢,参谋小声说:"首长,那可是您从西安带来的开水..."

"战士们在前线喝雪水的时候,谁给他们算过账?"张治中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彭总说得对,我们当领导的,心里要时刻装着基层。"

05

12月20日,张治中再次走进彭德怀的办公室。这次他带了个沉甸甸的公文包。

"老彭,这是西北军区制定的《百日节油计划》。"他将文件摊开,"我们打算在全军开展'三个一'活动: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油,每车每次少跑一里路,每团每月减少一次非必要运输。"

彭德怀仔细翻阅着,突然笑了:"文白同志,你知道这个计划能省多少油吗?"

他拿起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一阵,"按西北军区现有规模,三个月能省出两千吨!"

"还不够。"张治中掏出个小本子,"我在东北看到他们用酒精代替部分汽油,西北能不能也试试?"

"酒精?"彭德怀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主意!我马上让总后勤部研究方案。"

他站起身,重重拍了拍张治中的肩膀,"文白啊,你这次北上收获不小嘛!"

这时秘书敲门进来:"彭总,西北急电:星星峡突降暴雪,运输队被困,请求紧急支援油料。"

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张治中看到彭德怀的眉头紧紧皱起,他知道这位以严厉著称的将领此刻内心正在激烈斗争——批准用油,就意味着要打破刚制定的配额;不批,前线将士就要挨冻受饿。

"老彭..."张治中刚开口,彭德怀就抬手打断他。

"批!"这位解放军副总司令猛地站起身,"给西北军区发电:特批三百吨汽油,从战略储备中调拨。告诉王震,这油必须用在刀刃上!"

他转向张治中:"文白同志,你马上返回西安。告诉西北的同志们,军委相信他们能克服困难。但有一点——"

他顿了顿,"节油措施必须同时推进,不能因为有了支援就放松要求。"

06

离开北京那天,天空飘着细雪。聂荣臻亲自来车站送行:"文白兄,保重身体。新疆的情况,我们会随时通报。"

火车启动时张治中看到站台上有个穿棉衣的小女孩在卖报纸。他叫住警卫员:"去买十份《人民日报》。"

翻开报纸,头版是《全国人民踊跃捐献飞机大炮》的通稿。张治中仔细看着那些数字:某县农民捐出全年种棉收入,某工厂工人连续三个月加班不要津贴...

"首长,看什么呢?"对面坐着的军委参谋探头问。

"看我们的力量。"张治中指着报纸,"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支援前线,我们军人更不能落后。"

火车驶入河南境内时,天已经全黑。

张治中正在闭目养神,突然被一阵嘈杂声惊醒。

他掀开窗帘,看见月光下,一群农民正挥舞铁锹抢修被雪压塌的铁路。

"怎么回事?"他问赶来的列车长。

"前方路段积雪太厚,这些乡亲们自发来帮忙。"列车长擦了擦汗,"他们说解放军的火车不能停,运的是前线急需的物资。"

张治中久久凝视着那些在寒风中劳作的身影。月光下,他看见一个少年脱掉棉袄,只穿着单衣在铁轨上搬运石块。

"停车。"他突然说。

"首长?"列车长愣住了,"这里不能随便停车啊!"

"我说停车!"张治中抓起大衣,"我要下去看看。"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张治中跳下火车。寒风扑面而来,他几乎被吹个趔趄。

"同志们!"他大声喊道,"我是西北军区的张治中。你们辛苦了!"

正在干活的农民们纷纷围过来。

那个脱掉棉袄的少年红着脸说:"首长,俺们不辛苦。俺爹说,解放军打仗是为了咱老百姓,咱帮着修铁路是应该的。"

张治中握住少年冻得发红的手:"你叫什么名字?"

"俺叫铁柱。"少年挺直腰板,"首长,您车上拉的是不是给前线的物资?"

"是给新疆建设兵团的汽油。"张治中指着车厢,"没有你们修好铁路,这些油就送不到战士们手里。"

这时村长模样的人挤过来:"首长,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连夜抢修,保证天亮前通车。您能不能...能不能给俺们留点汽油?"

张治中愣住了:"你们要汽油做什么?"

"村里的拖拉机坏了,"村长不好意思地搓着手,"没有油,春耕的种子都运不进去。"

车厢里军委参谋轻声提醒:"首长,战略物资不能随意处置..."

张治中摆摆手,示意他安静。他看向那些期待的眼睛,想起在沈阳油库看到的定量供应制度,想起彭德怀说的"心里要装着基层"。

"铁柱,"他转向少年,"你们村有多少耕地?"

"五百亩!"铁柱眼睛发亮,"要是拖拉机能动,三天就能把种子全播完!"

张治中转身对列车长:"打开两节车厢,每节留五吨油。"然后对村长说:"这些油够你们春耕用吗?"

村长激动得浑身发抖:"够!够!首长,这...这让我们怎么报答啊!"

"不用报答。"张治中帮村长披好棉袄,"等秋收时,给前线战士多送点粮食就是最好的报答。"

07

1951年元旦前夕,张治中终于回到西安。当他走进西北军区大院时,看见王震正站在雪地里等他。

"文白兄!"这位新疆军区司令员大步上前,"你可回来了!星星峡的油料..."

"已经解决了。"张治中笑着打断他,"但有个条件——你们建设兵团必须把节油措施落到实处。"

王震愣住了:"什么措施?"

"跟我来。"张治中带着他走进会议室,墙上挂着新制定的《西北军区节油条例》,"这是我们在北京、沈阳、天津考察后制定的。从今天起,全军实行'三定三查'制度..."

他详细讲解了定量供应、定期检查、定点加油等措施,王震听得连连点头:"好!好!这些办法实在!我这就去布置!"

看着王震风风火火离去的背影,张治中从公文包里取出那个记满笔记的小本子。

最后一页,他写着:"1950年12月31日,于西安。今日得见全国军民同心节油之景,感慨万千。彭总常言:困难是暂时的,精神是永恒的。诚哉斯言!我辈军人,当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西北虽远,必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窗外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积雪覆盖的操场上。张治中听到远处传来战士们出操的口号声,那声音洪亮而坚定,回荡在古城上空。

他走到窗前望着那些在晨光中奔跑的身影,嘴角露出微笑。

他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千千万万个像铁柱、王德贵这样的普通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新中国建设。而他们军人,更要以身作则,带领人民闯过这道难关。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张治中接起,听筒里传来彭德怀的声音:"文白同志,新年好!军委刚通过你们的节油计划,准备在全国推广。另外..."

他顿了顿,"你给河南那个村子留油的事,总后勤部决定特批为'军民互助典范',要表彰那个叫铁柱的少年。"

张治中笑了:"老彭,这可比批给我汽油更让我高兴。"

放下电话,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西北大地。从迪化到喀什,从星星峡到塔里木河,无数条运输线正在恢复运转。

他知道每一滴汽油都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汗水,每一升油料都承载着建设新中国的希望。

窗外,雪停了。朝阳升起,将整个城市染成金色。张治中深吸一口寒冷的空气,感到浑身充满力量。新的一年,新的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军民同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拿起大衣,大步走出办公室。院子里战士们正在清扫积雪。看到首长出来,纷纷立正敬礼。

"同志们!"张治中提高声音,"新年第一天,我们有个重要任务——去检查各部队的节油措施落实情况!"

"是!"战士们的回答响彻云霄。

吉普车驶出军区大院时张治中最后回望了一眼办公楼。

二楼窗口,王震正站在那里向他挥手。他也挥了挥手,然后转身面对前方。

前方的道路或许还有冰雪,但他知道只要心中有火种就永远不会被冻僵。

而这火种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用坚韧和奉献点燃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