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信‘劣质电’谣言了!电网背后的秘密,才是真相关键”
你还记得去年在朋友群里看到的那个“劣质电”段子吗?就是某位博主一本正经地说,“新疆风电更纯净,山西火电有杂质”,还有附和的评论说便宜的电会让车自燃。当时看完吧,我差点喷了,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谣言居然真有人信。最近逛快手,居然又刷到了类似“电力滤清器”的视频,拿着测电池的工具,硬说是过滤“脏电”的神器,评论区里不少人问在哪能买到。一瞬间,我不禁开始琢磨,为啥这些漏洞百出的内容,还能引得那么多人跟风呢?
再说个事,这阵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电”焦虑越来越严重。西安保时捷Taycan自燃、上海某理想车型冒火的新闻刚出来,就有人甩锅说是因为车主充了便宜谷电,评论区还真有不少人跟着起哄。一些自媒体蹭热度,用“不纯净电力”来解释电池异常,甚至引得部分车主主动改用高价电,甚至花时间到所谓的“风电专属充电站”。但这类说法压根站不住脚。我国的电网配备了一整套严苛的电能质量控制体系,不合格的电根本进不了电网。电车上的车载充电机OBC系统足够“聪明”,一旦电能质量不符合标准,它就会及时断电保护车辆,哪来的“杂质”风险!
你可能不解,有些言论荒唐得过分,但传播力却惊人。究其原因,这类谣言打的正是某些人“焦虑”的软肋。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确实让不少潜在消费者对电池安全心有余悸,一些自媒体就抓住这个痛点,将焦虑进一步放大,甚至夹带私货抛出各种奇怪理论,这种小成本投放的视频轻松换得巨量播放与流量收入。其实不光是电车领域,反智内容几乎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从“火电伤电池”到“HPV疫苗影响生育”,这些谣言都带着一个共性,逐渐分裂公众认知,把没根据的情绪对立推广为社会共识。
你说到这儿,是不是觉得有些走远了?其实想知道一个关键点:谁该负责?答案很明确,社交平台绝对脱不了干系。加拿大学者埃里克·莫克利在论文中说过,反智主义本质上是对专家及知识的普遍不信任,这种心态在网络互动空间被彻底放大。部分平台对流量的追逐,让情绪化、极端化的内容占据优势,而反智言论往往就是煽动情绪的能手。但平台真的可以一直以“技术中立”为理由推卸责任吗?不行!它不能只是这些言论的“传声筒”,而是得变成科学和理性的一道“防火墙”。
具体怎么做呢?平台得从审核机制到传播策略,来个全体系的升级。对内容关键字加强敏感度,比如“劣质电”这种,直接挂个“不实信息”标签限制传播。加码官方科普内容的推广力度,开设“科学辟谣专区”,联合权威机构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理性判断。当谣言冒头时,平台还得协同专业人士快速响应,24小时内辟谣,别让荒诞内容蔓延得太广。
其实这并不是单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事。它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当反智言论通过网络走向公众,它伤害的不只是产品形象,更可能冲击整个社会的认知体系。平台能管理好这些内容,才是对理性与信任的一种重要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