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太多反而拖征信?三招教你轻松瘦身
信用账户太多,为什么成了“隐形拦路虎”?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申请信用卡,结果没批,银行说你账户太多,这是因为你的征信太花,很多人压根没关注过自己的征信,觉得只要没逾期就一定没事,现实远没那么简单。
如果换个角度对银行来说,什么是安全的客户,最直观的就是“账户不乱”,信用卡、贷款办得不多,且记录清晰,最好和各种网贷、微贷完全无瓜葛,这不代表银行就不喜欢你用信用产品,只是账户太多会让银行觉得你太“主动”,或者太容易缺钱,风险就跟着上来了。
举个例子,前两天,微博上一个普通女生分享,她毕业那年,为了薅羊毛,接连申请了七八家网贷和三张信用卡,虽然每笔都很小,几百到几千不等,她大学毕业三年,一直没办下来自己心仪的信用卡,银行给出的理由是“账户数过高”,征信报告上还挂着好几家平台的记录,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一份征信报告,有很多细节值得琢磨,但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信贷账户总数”,尤其是“非银行类贷款账户”,这些常常指的是各种互联网小贷、微粒贷、消费分期平台,甚至不包括主流银行信用卡,蚂蚁借呗、京东金条、一些小额分期的记录,很多人压根没用多少,只是点进去看额度,随手开通业务,这一“测试”,就直接在征信上留了足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底,个人信用信息已累计收录超11亿人次,录入信贷账户接近10亿个,平均每人将近有一个,实际上,有部分人手上同时有10个以上记录,这其中以90后、95后群体最多,对银行来说,这群人成了“高风险人群”的代表。
账号太多,到底有什么隐患?很多人会说,我没逾期,也还清了,不会有影响吧?这只是表面,银行审核时,本身就有一套“风控模型”,只要账户数达到了某条警戒线,银行规定信用卡不超过6张、金融小贷不超过3家,如果你一下子有20个贷款记录,即使全结清,系统也可能自动拒贷,银行怕你一旦有流动性问题,可以从多个渠道快速借钱,导致自身资金骤然恶化,他们对“老账户”特别敏感。
更有意思的是,账户并不会随着你还清贷款就“自动消失”,只要是正规平台,征信上的信贷账户记录,必须经过平台主动“注销”才能彻底清理掉,否则,就会一直挂着,哪怕你只用过一次,这也是大多数人被卡的原因。
前些年,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布局贷款产品,吸引用户“薅首贷”、“测试额度”,短短一年,信用账户暴涨,后来这些公司退出,还剩一堆“僵尸账户”在你征信上挂着,这时,银行一查,很直接就打回票,因为系统显示你有“过度依赖信贷”的习惯。
那怎么办呢?只要你还清,可不可以直接联系平台客服,把账户注销?答案是肯定的,有些平台显示你已结清,但状态还是“”,这其实就意味着需要你打客服电话,告知要“注销账户”,过一两天刷新征信报告,大多就会消失,如果没及时操作,结果账户一直挂着,影响可能延续到你以后贷款买房、买车。
很多人没意识到,征信报告其实对应着“行为画像”,如果每个月你都查报告,发现新多出一个莫名其妙的贷款账号,要及时和平台沟通,尤其是微贷、消费平台、第三方理财公司,否则,这些记录容易越积越多,形成“黑名单效应”,银行一查就会重点关注。
除了主动注销账户,“预防为主”才是最重要,建议大家在申请各类贷款、信用卡时,理性规划,不随便测额度,不轻易申请新平台,如果真的要借,选择主流银行、正规金融机构,用完后及时还清,还要关注是否需要主动注销账户,这样才不会“越借越花”,影响自己的大额贷款。
除了个人“医治”,还有些地区已在尝试系统性管理,广东某地银监局联合人民银行,推出“账户清零服务”,专门帮市民清退僵尸账户,过去一年,成功清理超十万个未用账户,有效提升了居民信贷额度,这样的案例,其实也说明,账户管理正成为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环。
这也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大家都去“消掉历史账户”,是不是意味着未来银行挑选客户更精细?会不会影响金融创新动力?极简账户管理是不是把更多人排除在外?或者反过来说,账户太少是不是说明你根本没信用记录,导致银行不敢贷给你呢?
综上,账户数既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佳,核心是合理使用,及时管理,多关注征信报告,做主动型的信用消费者,才能获得银行的信任。你怎么看待“账户过多”这件事?如果让你现在清理征信账户,你觉得哪里是最大难题?银行对于这种评估标准,你觉得有改进空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