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2025断崖下滑,田启文曝:合拍片滞销
11月1日,一句直白的话把行业的疲态暴露在灯下:田启文表示暂时看不到合拍片还有市场需求,现场气氛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声音不大,影响却像爆炸。
今年港片在票房上的表现接连失血,能突破千万港元的作品寥若晨星,换算成人民币约九百万元,已经无法支撑多部大片的制作成本。
投资4亿港元的《风林火山》票房冰冷,投资方血本无归,这种大手笔投入和回报的错配成了新的警钟。
田启文近来频繁来回于内地与香港,亲眼看到内地出资方越来越偏向由本地公司主导制作,合拍项目的吸引力下降。
内地观众口味变化快速,流媒体平台正在分流观众注意力,院线票房的边际收益持续被压缩。
行业里有更多无戏可拍的声音,制作数量跌至多年低位,许多从业者被迫从事兼职或转行。
资深演员相继辞世,让已经萧条的影圈又少了几盏老灯,这对传帮带的链条伤害深重。
田启文指出年底还有“存货”影片陆续上映,这些作品被看作清库存的最后一搏;到明年如果没有新项目及时接力,产能回升难以为继。
业内判断,明年或许会有新片重启,但市场规则将决定拍摄节奏与题材取向。
合拍片不赚钱的原因并非单一。
内容上,为迎合更广泛市场而做的妥协常常丧失本土味道;营销上,资金更多向大平台倾斜,小片难以获得曝光;审批与分账规则也令投资方算不过账。
连带着,制作方开始更青睐在内地独立出品,回避合拍的复杂流程。
影迷反应在社交平台上分裂,一部分怀念港片的江湖情怀,另一部分则对当下作品的叙事疲软提出批评。
微短视频与口碑传播的速度,决定了一部片子能否在第一周赢得话题关注,院线窗口被压缩成了生死线。
行业里出现两个新动向,值得关注。
越来越多制作团队转向制作面向内地的网剧或平台电影,以保证回报率;独立青年导演则通过微预算、联映和国际影展寻找出路,用小而精的方式保持创作火苗。
这两条路径或许会重构未来的生产模式。
关于争议事件,已故武术指导徐忠信的女儿曾在网络上提出指控,田启文选择不再回应,相关帖文后来被删除,事态正在平息。
公开场合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行业中处理争议的常态做法。
票价与消费选择形成悖论:演唱会高价仍有市场,而电影票价相对低廉却难以引起购买热情。
根源在于观众对内容质量与观看体验的评估提升,愿意为更高体验付费,院线需要重新争夺“文化消费”的位置。
港片未来的路径并非单一路径可解,融资创新、内容回归本土特色、与流媒体的合作机制重塑、年轻创作者培养体系完善,这些方向需要行业与政策的共同试验。
国际合作与节展策略也可能成为打开新关注点的钥匙。
文章开篇的那句刺耳的话,已不再只是个人感慨,更多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结构性的困境与选择机会。
接下来可观察的议题包括院线与流媒体的收益分配机制调整、新制作资金链的来源变化、以及本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建。
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于这些变革如何影响华语片的创作生态与观影习惯,并跟踪几家正在尝试新模式的制作公司与青年导演的实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