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没沾过战场,他却突然指挥 30 万大军!这一战非他不可的原因藏不住了
历经三年的解放战争,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节节败退,除沿海少数岛屿仍为敌所占之外,我国大陆已基本完成解放。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之美军第七舰队的封锁台湾海峡,使得我军解放步伐不得不暂时放缓。经过数年的现代化军事建设,我国在五十年代中期,已初步确立了现代化海陆空三军的基础。
1955年1月,华东军区调集了海、陆、空三军力量,对国民党军队所据守的一江山岛发起了进攻作战。此役的主帅,正是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这次作战,是我军历史上首次实现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的战役。在众多将星荟萃的建国初期,张爱萍将军能够独立指挥这场前所未有的重大战役,与他卓越的能力密不可分。
张爱萍,1910年诞生于世,虽年纪轻轻,却早早投身革命。192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便加入红军。经过不懈的磨砺,他成长为我国军队中赫赫有名的战将。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爱萍屡建奇功。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受伤,他错过了解放战争中的三年时光。1946年6月,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和平协议,调动大量兵力对我军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其中中原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首当其冲。
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的张爱萍,在指挥津浦路战斗期间,不幸遭遇头部重伤。出于安全考虑,他不得不赴苏联疗伤。直至1948年年底,他才重返祖国。此后,他被任命为第三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委员。原定负责指挥三野渡江战役具体工作的张爱萍,又肩负起了一项新的光荣使命。
创建首支人民解放军海军。
在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中,国民党军队中的诸多海军舰艇纷纷举行战场起义,这为我军早期海军力量的壮大奠定了基石。起初,海军建设的领导职责原本预定由三野承担,然而鉴于三野司令员陈毅、粟裕正忙于指挥渡江战役,这项重任便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张爱萍的肩上。
尽管战事紧迫,三野仍毅然决然地调集了大量人力投入海军建设。然而,对张爱萍而言,最匮乏的仍是人才。经过深思熟虑,张爱萍最终认定,曾在国民党军中服役的海军士兵、军官及专业技术人才尤为关键。于是,他广泛搜寻这些专业人才,甚至亲自登门求教。仅仅一年时间,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便正式组建完成。
尽管如此,组建并指挥军队作战实为两码事。张爱萍因错过了解放战争,未曾担任过纵队司令或兵团司令,对大兵团作战缺乏经验。即便在建国初期,他指挥华东军区部队参与了沿海剿匪任务,但大兵团作战远非易事,更遑论领导一支由海陆空多军种协同作战的渡海战役。
张爱萍毅然肩负起重任,早在1951年担任浙东军区司令员期间,便已着手规划浙东沿海岛屿的解放事宜。在战前部署中,国民党军在浙东众多岛屿的防御核心设于大陈岛,而一江山岛则扮演着前沿阵地与门户的角色。因此,攻克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对于整个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实现三军的协同作战,华东军区提前半年便开始筹备。1955年5月18日,在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仅用4个小时便取得了胜利。随后,大陈岛的守军也未经战斗便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