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始生意越来越难做,我国14亿人口却带不动消费,5个原因很现实
前几天,我去看望多年的好友老王。他在城东经营着一家小超市,生意一直不错。可这次一进门,就见他愁眉苦脸地坐在收银台后面,店里冷冷清清。"怎么了?"我问道。老王叹了口气:"这半年来,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以前这个点,店里起码有七八个顾客,现在你看,一个人都没有。"
老王的遭遇并非个例。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一种"生意难做"的声音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响亮。街边的小餐馆客流减少,商场的促销活动吸引力下降,即使是电商平台,也频频传出交易额增长放缓的消息。
按理说,我国有14亿人口,这么大的消费市场,怎么会带动不起消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收集了一些数据,也和不同行业的朋友聊了聊,试图找到答案。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2.8%,比2024年同期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毕竟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表现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整体走势。
那么,为什么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却出现了消费动力不足的情况呢?我总结了五个关键原因。
第一,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不足。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归根结底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名义增长率为4.2%,而考虑通胀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仅为2.5%左右。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得谨慎。一项针对全国5000名城乡居民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内个人或家庭收入"很可能"或"可能"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手里有钱,也会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
我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小张告诉我,公司最近几个月接连有同事被裁员,虽然他暂时没有受到影响,但已经开始控制支出,原计划今年更换的手机也决定再用一年。"谁知道下个月会发生什么呢?多存点钱,心里踏实。"小张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心态。
第二,房贷负担重,挤压消费空间。住房作为大多数家庭最大的支出项目,其成本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消费能力。根据住建部的调查,截至2025年6月,全国住房贷款余额达到38.7万亿元,覆盖了约1.2亿户家庭。平均每户背负的房贷约为32万元,每月还款约2600元。
我的邻居小李夫妇两人月收入共计1.5万元,但每月要拿出6000多元还房贷,再加上养车、孩子教育等支出,每月能用于其他消费的资金非常有限。"以前周末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场,现在能省则省,在家看看电视就行了。"小李无奈地说道。
第三,老龄化加速,消费结构变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消费市场的结构也在悄然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5年初,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20%。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与年轻人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老年人对新产品、新服务的接受度较低,消费习惯更为保守,消费总量也往往低于中青年群体。
我的岳父今年67岁,退休金每月有5000多元,但每月的实际支出不到3000元。"年轻时没钱,什么都买不起;现在有钱了,又觉得什么都不需要了。"他经常这样说。这种消费心理在老年群体中相当普遍。
第四,低生育率导致人口结构变化,影响消费市场。低生育率不仅导致新生人口减少,也直接影响了与儿童相关的消费市场。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创下1949年以来的最低记录。2025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还未公布,但从医院产科的接诊量来看,出生人口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生育率的下降直接导致儿童用品、教育培训、母婴护理等相关产业受到冲击。一位从事母婴产品销售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门店数量从高峰时期的全国300多家,缩减到了现在的不到200家。"以前一个社区能开两三家母婴店,现在一个区可能都撑不起一家。"
第五,消费理念变化,从"买买买"到理性消费。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理性、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从曾经的"买买买"转变为"少买精买"。
根据某市场研究机构2025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超过70%的90后和00后表示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而非品牌或社交价值。同时,有68%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产品的环保属性和可持续性。
我一个在电商平台工作的朋友分析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那一代,盲目追求名牌和攀比。他们更看重产品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物有所值。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消费的增长速度。"
面对这些挑战,不同行业的商家开始积极调整策略。一些实体店转向"小而美"的精品路线,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独特体验来吸引顾客;电商平台则加大促销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刺激消费;还有商家开始关注银发市场,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
我的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最近就调整了经营策略。他关闭了两家大型门店,转而在社区开设了几家小型精品店,同时加强线上渠道建设。"门店面积小了,但客单价和回头率都提高了。"他告诉我,虽然总营业额比之前有所下降,但利润率反而上升了。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合理规划个人和家庭消费也变得尤为重要。我和爱人制定了一套"70/20/10"的资金分配法则:70%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和固定支出,20%存入储蓄和投资账户,10%用于改善生活品质的非必要消费。这样既保证了基本生活需求,又为未来做了准备,同时还能适度享受生活。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虽然整体消费增长放缓,但健康、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消费却在稳步增长。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同比增长了12.3%,教育培训消费增长了8.7%,文化娱乐消费增长了7.2%。
这表明,人们的消费正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和发展性消费转变。这种转变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导致消费总量增长放缓,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消费市场走向成熟和健康的标志。
我们还应该看到,尽管增长放缓,但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仍然具有巨大潜力。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望逐步提升。
作为个体,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消费策略和生活方式,在变化中寻找平衡和机会。对商家来说,则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
回到开头提到的朋友老王,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调整超市的商品结构,增加了一些健康食品和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同时开通了社区配送服务。最近他告诉我,生意有了明显好转。"虽然大环境不好,但只要找对方向,还是能做出一片天地的。"
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经济也有起伏波动。面对当前的消费低迷,我们既不必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而是应该客观分析、理性应对,在变化中寻找新的机遇和可能。
你最近的消费习惯有什么变化?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你有哪些理财或消费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观点。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实际情况或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