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央媒封神,女团秒杀全场惊艳赛场!”
文|紫薯丸子
编辑|司徒夜
印度亚锦赛刚刚开赛,仅仅两天的赛程,孙颖莎就成了央媒的“宠儿”。比比赛本身更抢眼的是,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人民网等重量级央媒,频繁点名表扬孙颖莎,每一句都说到网友心坎里。这种罕见的高密度聚焦,不禁让外界好奇:一个年仅24岁的运动员,凭什么能让最权威的媒体频频发声?
赛场之外的故事才是真章。此番出征印度,孙颖莎已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将,而是被段位高升的“莎局”。三年前,尚被人戏谑为“大满亚”;三年后,已然成了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孙颖莎的故事,不止是乒乓球场上的冠军,更是中国女性拼搏精神的新注解。
为什么是孙颖莎
央媒之所以密集评价她,不仅是因为亚锦赛精彩表现,还与当下中国女性崛起的大背景不谋而合。恰逢2025全球妇女峰会,人民日报发文将孙颖莎、李子柒、全红婵并列,称她们“用热爱点亮希望,用拼搏书写传奇”。这一番话,不止随口赞誉,而是将她们推向了社会榜样的位置。
据奥运会数据显示,最近四届夏季奥运会,中国奖牌女性占比超过60%。孙颖莎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早在东京奥运会上,她便以一己之力击溃伊藤美诚,其强大的比赛气场和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令人敬佩。到了巴黎,她又是混双、女团两金到手,把乒乓球中国包办的“神话”维系得更为牢固。
人民网发起的专题《这是她她她她她她她她的手》,以不同女性的手为切口,展示背后的奋斗故事。说到孙颖莎,“她的手,布满老茧,在关键时刻精准发力、打出成绩。”老球迷都知道,这双并不纤细柔弱的手,是连年磨练下的产物。2019年世乒赛,她就是靠着硬手腕顶住伊藤美诚的冲击;釜山世乒赛,她独力拿下两分,世界排名积分突破一万,业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实至名归。
央媒不轻易“宠爱”谁。有数据为证:在2023年国际乒坛的女单赛事中,孙颖莎胜率高达94%,对外战绩几乎零失手。不靠话题炒作,不靠粉丝营销,她的成绩是一场场拿来的实打实。这份“宠爱”,媒体很少赊账。
女团“稳赢”男团“闷声逆袭”
印度亚锦赛首两天,中国队可谓一半辛辣一半爽朗。13号的团体赛,男团和女团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男团开局尴尬。林诗栋作为“一单”首发,却败在年仅十五岁的本雅明拍下。连解说侯英超都忍不住在解说席焦虑:要有信心,不然比赛没法打。林诗栋连续两局失分,打法甚至一模一样,看得球迷和教练都胆战心惊。好在梁靖崑临危不乱后来居上,硬是把局势稳住,最终中国队才以3-1艰难逆转,球迷纷纷直呼“惊险”。
一边是男团提心吊胆,另一边女团则气定神闲。还是那一天,女团遭遇泰国队,赛前还有人担心没有主教练马琳坐镇,气场会不会削弱?孙颖莎直接“补位”,比赛未开场就成为团队“灵魂加油站”。球员上场前,她总是第一个鼓劲;队友得分,她第一个鼓掌。孙颖莎不仅赛场技术过硬,情绪感染力也是一流。
比赛过程中,她对泰国选手素塔西尼几乎形成全程压制。正手速度惊人,反手变线频繁,几乎让对方摸不透节奏。孙颖莎并没有仅仅求胜,还刻意在不同攻防回合里试验新打法。最后中国女团3-0碾压对手,直接进入四强。
比赛后场景尤为有趣:泰国女队员们仿佛遇见偶像,围着孙颖莎索要签名,合影不断。就连对手都被她的人格魅力和技术征服,这种“国际范”的号召力不是刻意营造,是实力驱动。
赛场环境却让人啼笑皆非。场馆内偶尔出现青蛙乱窜,鸟儿在屋顶飞来跳去,还随时有“空中抛物”污染地面。运动员只好把毛巾用塑料袋包好,生怕沾上异物引发感染。洗手间里水质浑浊,队员们连头都不敢洗,全部顶着“油头”出战。面对如此“奇葩”环境,中国队不抱怨,孙颖莎依旧专注比赛状态,这种心理强度令人叹服。
成长的磨砺是“奖章”
孙颖莎之所以成了“莎局”,绝不是一路平坦。她的故事,像是一个不断突破瓶颈的连续剧。
2017年,她17岁初登日本公开赛舞台。彼时世界排名只有60,仅仅21天,她连胜冯天薇、陈梦等世界顶尖选手,世界排名窜升至第十,刷新了国际乒联最快晋升纪录。球迷惊呼“天生打乒乓的料”,业内开始关注她的成长。
但高光背后充满暗潮。2021年,她没有固定主教练,只能依靠个人摸索技术打法。一天要参加三项赛事,顶着重压轮番比赛,还敢于更换球拍、调整技术。多数新人此时或许早已崩盘,而她却将“大满亚”——频繁拿亚军——顶成了人生转折。被质疑时她不争辩,只专注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间她从未在外战中失手,中国女乒的“铁闸”形象愈发牢固。
2023年成为分水岭。孙颖莎正式霸占世界排名榜首,积分断层领先,业内称她是“世界乒坛天花板”。此后,她的称呼甚至转变为“莎局”,队友需要稳定,球迷需要信心,她都能随时补位。一次伤病退赛休养一个月,复出即率队拿下混团金牌。这种韧性,已超越单纯竞技,更像是中国女性精神的标本。
据中国乒协最新发布的参赛数据,2023年度孙颖莎场均赢球14.7分,技术环节平均得分率高达87%。这些枯燥数据背后的,是她日复一日地训练,老茧满手、挥汗如雨。新晋球迷常看球员“漂亮”,老球迷更关注她脚下每一次蹬地、手腕的每一处发力。正是这些不被舞台看到的细节,才有了赛场上的闪亮时刻。
未来的期待
印度亚锦赛刚过,孙颖莎即将转战澳门全运会。她报了团体和单打两项赛事。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冠军拿到手软,目前她还未获得全运会女单桂冠,这也成为她心头的“小疙瘩”。以当前竞技状态来看,她冲击全运会女单冠军的希望极大。而一旦登顶,将距离“超级全满贯”又近一步。在世界乒坛历史上,超级全满贯的门槛极高,对女运动员更是可望不可即。
每一次比赛,不只是挑战对手,更是与自己较量。作为乒乓球领域的领军人物,孙颖莎从默默无闻的“黑马”到被“央媒点名”,这一路跋涉的每一个脚印,都铺就了她今日的星光。“莎局”不仅仅是圈内戏称,更是外界公开认可的代表。
看着孙颖莎在糟糕的赛场环境里坚守专业,面对压力始终微笑,带着团队一路闯关,以自带光芒的姿态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女性拼搏的新力量。
球迷们的期待不只是希望她再添桂冠,而是见证她如何以坚韧、拼搏映照新时代女性的气质。这是每一位参赛者、每一个粉丝共同的愿望,也是中国体育和社会向上的象征。倘若说冠军能证明自我,那么孙颖莎的故事,则证明了奋斗本身就是最大的荣誉。
数据来源参考:中国乒协国际比赛战绩年报、央媒近期报道、亚锦赛赛事组委会官网照片及现场反馈。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