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再次用行动表明了自己新能源发展的决心。为了将绿电直连的模式从纸面落实到实际,这次他们推出了四类绿电直连项目,从增量到存量全覆盖,还将出口外向型企业的需求考虑得明明白白。你可能会问,“绿电直连”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新能源发电直接打包送到用户手中。这是风电、光伏电说,“我不坐公交(电网),直接滴滴(专线)送你家门口!”别看只是电力供应换了个路子,但背后本质更深远企业绿电用能的刚需、国际对绿色生产的苛刻要求以及山东作为能源大省的宏大愿景。

山东这次的方案算得上脑洞大开,提出了“源荷匹配”的原则,强调新能源供应量必须和用户需求挂钩,避免资源浪费。这可不光是环保问题,还是个经济账。毕竟,能量自己用给自己赚钱总比白白流失或被低价卖给电网划算。未来到了2030年,新能源自发自用比例最少得达到35%,上网电量比例不能超过20%——有点意思,给电网留点余地,也告诉它别太贪。

为什么山东要这么着急地搞新能源直连?国家层面早已敲定了鼓励绿电直连的政策方向,各地也纷纷响应,比如江苏在外贸绿色壁垒上下功夫,云南则抓住资源优势搞就地消纳。但山东不一样,这可是全国经济老三,北方能源大佬,“一煤独大”的事实已经盘踞多年。煤炭确实曾是财富密码,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下,盲目加煤显然走不通。得转型!于是,山东就摸着石头过河,从新能源装机到分布式光伏发电,每一步都是尝试,现如今已成新能源装机大省——尤其光伏发电领域,以总量和分布式占比,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不过,即便逐步转型,资源高效利用仍然是一根带刺的拦路藤。数据显示,山东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想要脱掉这块“偏煤”标签,除了集中发力,还必须将绿色能源消纳彻底打通,特别是那些靠出口吃饭的企业,没有绿电说服力,就缺乏国际竞争力。山东的实施方案正好击中了这些痛点,不仅布局新能源配套项目,还兼顾燃煤、燃气存量电厂,为企业提供可行的变通路径。

不得不承认,山东是动作够快,但咱不禁想问绿电直连的模式真能解决所有功耗难题吗?从技术角度来说,储能、电力线接入等环节短板如何补上?从市场角度来说,用户自己用电归自己,但政府要监管供需方履约能力,能不能形成公开透明的规则?如果这些困境最终得不到解决,绿电直连会不会变成旱路上的航母,看起来漂亮,却动弹不得?

其实不光是电力行业,大到政策制定,小到某项产业,改革都得有动作,也得有反思。就像打游戏升级,好装备是大家都想要的,但能不能升到满级、打怪时会不会卡屏,最后看的还是谁的技术不过时,谁的心态够硬。而山东这次的方案举措,可算是拿着绿电这把未来钥匙,想开新能源大门。但门是不是最终能开,有没有人认真利用钥匙,可能才是更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毕竟,能源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事。但真的到靠自家屋顶和墙面发电救未来的时候,你敢打开灯泡试试吗?还是乖乖用电网,做着盲目的光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