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惨!张素芬、摩根、北向重仓的4元芯片股,业绩却断崖式下跌。

2025年初,市场温度还带着年末余热,社交圈里突然炸出一则消息,老牌低价股里又出现大咖身影,张素芬、摩根斯坦利和北向资金同时在二季度建仓,这种“三方同框”的画面,本应是一出流量与资金的好戏,可当下的场景更像是一出闹剧,矛盾浓得化不开。

我先把时间线拉直:2025年二季度公开持仓数据显示,劲嘉股份被上述机构纳入重仓名单,股价徘徊在4元左右;往回看,劲嘉曾在数年前达到接近17元的高点,随后一路下坡,最低见3元出头;公司在201x至2023年的扩张期里,净利峰值曾接近10亿元,到了2024年则剩下数千万,到了2025年上半年,利润依旧没起色,这串数字像是刀口上的一连串裂纹。

现场记录一段我和券商研究员的对话,他不耐烦地摇头说,“看着像捡便宜,实则踩地雷”,我反问他,为何北向和摩根那样的机构也要上?他说,“有情有理——被概念和参股公司讲得动心了,但摸到现金流表就不那么乐观了”。

把公司画面拆开来看,主营是精品纸包装,镭射材料,新型电子材料与新型烟草制品,纸包装贡献率是半壁江山,营收占比大约五成,毛利率能做到约28%,利润近九成来自这一块,这意味着公司赚钱的命门系在纸包装上,别处像镭射材料——营收占四分之一但毛利微乎其微,利润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换个角度看芯片那点东西,公司只是在关联公司里参股一家做导航定位芯片的企业,也就是“有芯片概念”,但公司自己并不主导芯片研发生产,这种“借鸡生蛋”的概念味道很浓,容易被市场放大解读,结果就是股价被故事牵着走,而业绩和现金流跟不上。

数据很扎心,2024年中报扣非后净利约剩下1亿出头,2025年中报再看,利润继续缩水,经营现金流也呈快速下滑态势——利润在擦边,真金白银进账在减少;与此公司负债率从高峰回落,目前报在16%,这说明虽然资产负债表不像爆雷那样吓人,但盈利能力在萎缩,杠杆收缩只能暂时压住风险,并不能替代持续赚钱的能力。

公司治理层面也有破绽,近三年高管被立案调查多达四次,信息披露违规引发的股民索赔案金额曾接近4000万元,这些并非无关紧要的“日常小事”,它们像裂缝一样累积,市场情绪一遇风吹草动就往外涌。

有人会问,既然业绩断崖,下游又在收缩,为什么大机构还要建仓,答案并不单一,既有投机成分,也有策略调整——比如北向或试图配置中国本土低估值资产以提高收益多样性,摩根可能在做组合对冲,张素芬的投资逻辑更偏向低价潜伏、捕捉反转,三者动因交织,产生了短期资金推动股价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极不稳定。

现场再补一段短语录,股东大会后,一位中小散户对我说,“我等着公司说清楚未来计划”,董事会上一个高管回应语气低平,“我们在转型,聚焦智能包装解决方案,芯片是生态里的一环”,那话听着合情合理,但细节在哪里,什么时候变现,谁能给出明确的节点,没人说得清楚。

看公司内部:纸包装业务的客户结构、订单周期和原材料波动极敏感,纸价和人工成本一旦上行,毛利就被蚕食;而镭射材料与新型烟草的市场竞争,已经把毛利压到了接近零的地步,市场里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议价能力弱的问题,这不是短期能靠资本运作解决的。

另有一个点值得注意,公司虽自称向智能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但所谓的“技术复用”和“资源共享”更多体现在PPT里,实操层面,生产线改造需要现金,研发到产业化需要时间,短期内尚难形成对营收与利润的实质提升,这就是为什么概念和基本面脱节的常见戏码。

我把视角拉回市场反应,股价从17元一路跌到3元多,散户的割肉恐慌和机构的策略性买入形成了两股冲突的推力场,短线波动剧烈,成交量偶有放大,但并没有形成持续的资金净流入,这说明市场并不认同故事能够马上兑现。

对话里还有个有趣细节:一位前员工悄声说,公司有几台老旧印刷机常年维保不足,生产效率比同行落后一截,这种“局部不完美”说明资本支出长期不足,而投资者常常被宏大叙事吸引,却忽视车间里锈迹斑斑的真实。

如果把决策者放在显微镜下看,他们面临两难,一方面要平衡短期现金流与长期转型投入,另一面要面对监管和司法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投资者问过我一句话,“现在还能进吗”,我的回答是直白的:看你是赌故事还是赌修复,前者有高回报想象但概率低,后者需要看公司能不能在未来12到24个月内交出连续性现金流改善的证据。

别急着下结论,表面上这桩“低价芯片股被大咖重仓”的新闻有戏剧性,背后却是业绩下滑、现金流枯萎、治理瑕疵和概念炒作的叠加反应,故事与现实拉扯得越紧,破口越容易撕开;留给市场的时间窗口并不长,下一步要看的是公司能否在2025年下半年拿出能让人信服的具体数字和路线图,否则这波“人气入场”很可能又成一次高位接盘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