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交易所也在“跟着上海定价”!人民币报价+日元结算,这招有点聪明
前两天金融圈又冒出一出新鲜事上海期货市场又添了好几只新产品,纸浆、燃料油、石油沥青这些都上了交易台,并且有的品种开始对格境外投资者开放。听来像是专业人士的事,但它离普通生活也没那么远——尤其是当“上海橡胶”跑到日本去卖名字时,大家都开始打量这盘棋怎么下。
先说两个关键的时间点。2018年,中国把第一个面向国际的期货——原油期货,推向市场。几年下来,不止原油,低硫燃料油、20号胶、国际铜、集运指数等都开了“国际窗口”,一些期权也对外国机构开放。到现在,允许境外参与的期货期权品种已经很多,来往的国外客户数量逐年增长。
那日本大阪交易所今年5月挂牌的那张“上海天然橡胶期货”约,为这波开放添了新意味。它的玩法有点新鲜约的价格直接引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结算价,用人民币标价,但在日本交易时每个点对应100日元,采取现金交割。换句话说,全球买卖双方看到的是“人民币标价”的橡胶,但结算用的是日元,省去了买卖双方为换汇、算税头疼的事。
这招的好处挺明显。对生产企业来说,期货本来就是个锁价工具,能抵御现货价格的暴涨暴跌。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人来说,看到一个透明、跟上海价格联动度高的约,比各自算汇率、算税率更省心。数据也给了背书从5月下线到8月底,这个授权约成交量累计几千手,和上海本土约的价格相关性超过98%,走得几乎是一条线。按国际期货业协会的月度统计,它在全球相关农产品外挂约里也拿到了不错的排名。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单纯的“卖产品”,而是把“中国价”通过制度和规则输出出去。上期所也在跟进配套,早些时候发布了国际化版本的业务规则,目的是让更多格的境外参与者、机构能更顺畅地进入、参与和对接。可以把这看作把一个本地定价体系,逐步变成全球可接受的“参照物”。
聊点轻松的想象如果以后你买的一双轮胎、汽车内饰里用到的橡胶,账单后面写的参考价里带着“上海价”,但结算写的是日元或其他币种,这其实是金融基础设施变成了生活的调味料。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这种“人民币定价+本地结算”的玩法,既把人民币的价格信号带出国门,又避免让境外参与者非得持有大量人民币去担汇率波动。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走向“金融一体化”的必经路?也有人担心规则透明度和风险管理。现实里,进步和问题总是并行。交易所继续放开市场、调整规则,是在把更多参与者请进来,也是在把更多监督和标准摆到桌面上。
写在金融市场的这些“小动作”,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既不遥远,也不会立刻改变日常生活,但它确确实实在影响着商品价格发现和全球贸易的“标杆”形成。你觉得把人民币价格直接挂到国外约,是聪明的折中,还是另有隐忧?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