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武汉山姆那段大妈拎桶灌橙汁的视频,我差点把手里的可乐喷出来。开什么国际玩笑?明明花了260块大洋办了年卡,结果连5块钱的自助饮料杯子都要精打细算,一口气干走一桶橙汁。难道“薅羊毛”这项技能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靠一桶橙汁就能把会员费薅回来?要我说,这场景简直比“菜市场抢鸡蛋”还带劲,热闹得让人血压飙升。可问题来了这点小便宜到底值不值,薅到最后是谁真吃了亏?是规则还是人心,跟着咱一探究竟。

山姆,听名字就带点洋气范儿,实则内心比谁都算盘精。会员制超市的逻辑,通俗点讲就是你先交罚站费(年卡),进来随便逛,吃喝玩乐随意体验,多数人想着薅点福利,心里都美滋滋的。这场“会员薅羊毛大赛”,不分年龄性别,有人抢试吃,有人拿塑料袋,谁都不想做那个“买单的人”。但视频里的大妈显然没在跟你凑热闹,她可认真了一拎就是个大塑料桶,熟门熟路对准橙汁出口,边上的工作人员都快急哭了,“阿姨您不能这样”,大妈直接当空气过滤,拧好盖子潇洒走人。此情此景,简直像东北大集上阿姨们抢打折大米,只有抢不到的,没有脸红的。

这事冲突的地方可不止在“橙汁”这块钱上,而在于道德和规矩在小便宜面前是不是还能稳得住?你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阿姨乐呵呵;你要认真起来,分分钟变成大新闻。

拆开来说,“薅羊毛”这事真不算新鲜。会员制超市,用点小福利揪住大家的心,橙汁可乐随便续杯,试吃区烤鸡水果不设防,会员买了卡仿佛拥有了“吃喝特权”。可偏偏在这些大家都能体面享受的小福利里,总有人“麻辣隔壁”地钻空子饮料以桶计量,试吃当正餐,促销时吵得鸡飞狗跳。

咱身边哪家超市没见过?流水线上的小动作,什么“把牙签串起来装兜里”、“买菜狂掐菜叶”,还有“免费塑料袋揣一沓”——这都是老百姓的街头神操作。咱们东北大姨直言“能省就省,不拿白不拿,看谁招你惹你了?”可真到了商家这头,员工心里滴血,你让他们管吧,祖孙三代齐上阵,季风暴雷也挡不住。更可怕的,是一旦遇到年纪大点的顾客,没人敢硬刚,万一一激动摔一跤,管事的人就得上热搜了。

其实这就体现出“规则窗口纸”,谁都知道不能捅破,却还总有人“偏要捅捅看”,谁占到便宜谁就笑傻了。可大家都这样搞,福利就不叫福利了,商家防得比银行还上心,原来大块儿试吃变小拇指盖,一点点让利都怕被“薅光”。到头来,大家都吃了亏,有啥意思?

表面上山姆门店人山人海,年卡买得跟抢苹果似的,可暗地里商家和顾客的“信任大战”已经拉开大幕。今天你拎桶明拿饮料,明天他把试吃全装兜里,后天策划塑料袋大作战,看似热闹,背后都是“占便宜上瘾”在作祟。

有不少网友劝“大妈年纪大了,不懂规矩。”可饮料区新贴上的红纸黑字“禁止外带容器”明明是专门为这类操作预防的。还有人说“家里条件不好,多拿几口喝喝也无妨。”但说真的,山姆会员费都舍得花,还紧巴巴的卡在5块钱饮料杯子上?这操作属实让人琢磨不透。如果说“薅羊毛”是贫穷限制了想象,这波阿姨证明不穷也能薅出新高度。

更让人头大的,是商家和员工的极限拉锯。试吃可以缩小,饮料能设限,但一遇到“硬核薅羊毛”,员工彻底懵了——不管是担心对方不配合,还是怕闹大变身“舆论风暴”,这事儿只能从劝导变得“睁只眼闭只眼”。反方声音更热闹谁没薅过超市的小便宜?谁又不想薅得再体面一点?这事说穿了,薅的是心理,丢的却是规则和信任。

于是大家都开始怀疑难道以后会员制变成“薅羊毛大赛”?商家天天升级防盗技能,顾客操心怎么薅到极限,和谐社会也成了薅来薅去的修罗场。

突然杀出的“感应装置”这个真谛,简直就是商家最后的反击了。你有人建议给饮料机装个小玩意,专用杯子就能出水,别的容器一律“打住”,这不是科技与狠活的完美结合么?既杜绝了万桶齐发,也让员工不用天天当“看饮料的警察”。伏笔收割来得实在,会员不是人人薅关键点,而是人人守规矩才有的福利池。以前大家一块享福,橙汁可乐喝到撑,现在精算了一批后,福利开始收缩,受苦的却是守规矩的那一拨。

这波操作就跟东北路边邻居们抢共享单车似的,“你家锁我的车,我锁你的车,谁也不服谁”。本来一张会员卡带来便利,大家都好好买买喝喝,结果薅到规则变成了“谁守规则谁吃亏、谁钻空谁沾光”的悖论。到时候橙汁不续杯了、试吃缩水了,小动作再多也薅不出啥油水了。是不是活生生把一个便民福利薅成人间修罗场?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会员卡买的不止是进门权,更是对商家的尊重和规则的承认。多一分自律,大家都能体面地享受服务,少点“薅羊毛思维”,社会信用还能再活几年。商家升级了饮料机,还不如大家升级下人品。

但表面上风平浪静,山姆一年四季还是人山人海,可实际上更大的问题慢慢浮现。感应装置能挡得了桶,挡不住“创意薅羊毛”,买俩杯子换着灌,甚至想办法拆卸机盖,谁知道下次薅到什么程度?规则越多,漏洞越多,“斗智斗勇”轮番上阵,商家和顾客演的是耐力赛。

分歧也在悄然加深。一边是“人人薅羊毛没毛病,反正是会员资格”,另一边是“守规矩才有福利,大家都薅羊毛等于自掘坟墓”。更有甚者,开始琢磨是不是商家设计规则故意坑你,会员卡其实是“薅你钱包”的套路。这事变成“谁站队谁遭殃”,和解仿佛成了最奢侈的选项。

意外的障碍还在后头。当会员权益收紧,福利减少,有些人干脆不办卡,甚至转战别家。山姆这套会员理想,慢慢变成了拼谁钻空子最狠,你薅我薅他,也擦伤了原本的信任与便利。和谐不了了,规则也被薅成了“规定你不能薅”,真是醉了。

说实话,看到有人花钱买会员还要省5块钱饮料,真是让我“服了”。这脑袋瓜精明得跟十八线老财主有得一拼。难不成以后山姆要给每个饮料杯安个GPS,防止会员带走?也许阿姨们是在练“精准省钱法”,下一波风潮就是“薅饮料新模式”,看谁把一杯续成一桶才叫赢家。不是我说,山姆这场“会员薅羊毛秀”玩得也太高级,连科技都得跟着搞创新了。

如果站在反方角度,“占小便宜没啥错,毕竟会员承诺了福利,谁拿谁不拿都随便。”可问题是,凡事都薅到底,实惠也“不香”了,到最后搞得大家都提桶抢饮料,山姆也只能锁死饮料机、收缩福利。本来是让大家都省心的玩法,结果让山姆员工添堵,会员自己也吃亏,这收益“蛇皮袋”装不住了,说好的一年四季会员,都变成了“一年一季薅羊毛”。

真正的矛盾点在于会员制不是“省钱大赛”,而是“守规矩才有的体面”。有福利大家享,别薅成了“谁不薅谁成傻子”的游戏。有些便宜,薅了短暂爽,损了长久信任。

咱就问一句你觉得花了会员费就理应“薅”到最大?还是规规矩矩享受福利才是正道?如果人人都占点儿小便宜,山姆的无限续杯还会存在多久?还是说,以后超市更干脆点,发饮料只凭身份证,只许原厂杯、原厂人?说实话,谁在便利和规则之间还能找个平衡点,不让超市变成“薅羊毛集市”?你怎么看——薅得精彩还是守规矩更有范儿?评论区放下你那桶橙汁,咱好好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