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站上线,江北格局突变,南北融合进展如何
如果人生能一键升级,你会不会也渴望按下那颗按钮?像换了后台跑分的手机,顿时丝滑流畅。城市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有机会装上“新引擎”,它会不会像一头老牛瞬间变F1,过去的山河再也挡不住前面的路?
南京高铁北枢纽的出现,就是这么一颗让人强行更新的按钮。
百年之前,南京浦口火车站的月台上,朱自清眼中满是父亲那一抹渐行渐远的背影。离别如刀,也像章回小说里的转折,有的人和老家别过,从此天高水阔;有的城市告别旧格局,奋身跃向新的历史节点。南京,显然又走到了这样的关口。
新故事并没有朱自清那样煽情,倒有点“基建狂魔”的现实味。南京北站,投资641亿,起手就是全国最大高铁枢纽之一,地处江北新区,计划将地铁、高铁、城际、普速一锅煮,四通八达的轨道网把整个长三角搅动得有点意思。
大家熟悉的南京城中心,几百年来是秦淮河边的风花雪月,老城区的烟火气。可长江把城一分为二,江北长年像墙角亲戚,眼见对岸繁华,自己却有点“被遗忘”的委屈。这次,北站的盘子一砸下去,江北新区点头够硬,城市双主城格局变成了真格的,南京不是睡在江南的姑娘,是扛起大旗的女王。
不过,高铁一个劲往北修,南京图啥?是想对苏北、皖东多照顾点,做点舒心的“大哥”样子,还是本身也有隐秘的小算盘?仔细一琢磨,这事儿比想象中更复杂。
先问一句:一个高铁站,凭啥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命?是不是有点玄学?
别说,南京南站2011年干成后,不就眼见着房价、产业、人口一波波往那边聚?昔日郊区瞬间化身CBD,谁还记得当年那里不过是卖瓜地头。道理就这么简单,交通,是现代城市的命脉,有枢纽才有流量,有流量就有机会。
这事放今天,“南京北站”能不能让江北变“浦东”?说不定。现在谁都知道“城市的命运,决定于一条铁轨的走向”。南京南已经玩明白一遍了,北站当然想翻个重样。
这其中的B面是什么?城市扩容,当然不是撒顿地皮、盖些小区、科创园子就能高大上的。最难见效果的是“人”的选择。老南京人有多“守旧”,朋友圈里随便问问:“你去江北吃过饭吗?”多半摇头。不是嫌远,就是“江北算南京吗”。流动,才是检验一座新城心跳的唯一标准。
有人说“高铁枢纽到哪,商超、CBD、大学、总部经济就跟着到哪”,听起来很现代,但其实和古代码头在哪儿,粮船、驿站、客商聚集在哪儿一个道理。南站造CBD,北站拼科创。梦都很大,考验的却是现实里那点点“给不给力”。你有了枢纽,不代表全世界就投怀送抱。可不做,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再深挖一步,北站这个杯,能不能斟满“长三角一体化”的陈酿?答案其实也挺讲缘分。
南京这些年喊长三角一体化,北边是自家的亲戚(苏北、皖东等兄弟城市),南边却是邻居家盛宴(上海、杭州、苏州灯红酒绿,啥都多两分气派)。南京当“北翼老大”,不是靠拍脑袋,得靠地理和枢纽。这波北站上马,“滁州、扬州半小时直达”,颇有点日子好了一起过的意思。
但这里面有没有盲区?有。南京做大了,江北走红了,其他兄弟城市都能跟上吗?高铁有了,产业链、政策、人才流动真的一拍即合吗?讲真,高铁轰鸣、产业布局的美好蓝图和真正落地间,总有一条没人愿提的小界河,叫做——落地难、融合慢、文化隔阂。
别信什么“有高铁就有未来”。未来是什么?它是早上在上海咖啡馆开会,下午到江北研发实验样本;它是滁州青年家住老宅,一小时通勤江北打工,有时间还能回家浇浇菜地。南京拼的不仅仅是高铁,还有科创能力、制度创新、文化包容。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南京是天生的“夹心饼干”,南部风情江南水,北边原野大粮仓。想两头讨好,最后免不了有点身份焦虑。但身份的升级,靠的正是每一次“告别”。朱自清没开过高铁,但南京从“江南小富”到“江北巨擘”,靠的一定是敢于离开舒适区。
当然,城市升级没有终点,只有通往下一个“背影”。南京北站的出现,像一个重大符号,既是立足当下的生产力升级,也是对未来“超级城市”的自我许诺。问题是,枢纽建成后,南京就真能如愿么?还是会不会“新瓶装老酒”,牌坊立好后,又变回老南京那套自嗨余温?毕竟,昨天的胜利,是明天最危险的敌人。
最后,你觉得一座新枢纽足以承载一座城的未来吗?是钢筋水泥的奇迹,还是黏合江南与江北的文化桥梁?南京的下一次告别,究竟能多激动人心? 如果你是南京人,你会把家安在江北,还是依旧守着老城门?不妨评论区聊聊,也让我看看,真正的“千年之变”,你期待的是什么?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