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告别暑天,象征着暑气结束的时节,“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民间也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节,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时节的天气特点,降雨量逐渐减少,空气湿度小,气温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夏天的疏泄趋向秋季的收敛,也就是说,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的养生原则也应该有所转变。

(一)起居的转变

夏季的起居规律为晚睡早起,处暑时节,人们就应该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

(二)饮食的转变

处暑时节,天气少雨,空气干燥,容易引起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燥冒火等秋燥的表现。所以饮食中要注意:

1、增加液体类、汤汤水水的摄入,从而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比如粥类、开水、豆浆、牛奶、汤类等。

2、饮食中要注意增酸减辛,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纤维素的食物,从而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新鲜的蔬果,如山药、菠菜、南瓜、丝瓜、芹菜以及百合、莲子、银耳、芝麻、核桃、蜂蜜、梨等,少吃油炸、烧烤和辛辣的食物,包括烟酒以及辣椒、桂皮、生姜等。

3、食物不在贪凉,早秋中午气温虽高,但早晚温差大,就不能再吃一些寒凉冰镇、冷饮等食物,多食用平性或偏温性的食物。

(三)脏器养护的转变

夏季天气酷暑,需要养心安神,但处暑之后,要注意生津润燥,养护肺脏,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养护脾胃,经历了漫长的酷暑,人们由于频繁饮用冷饮,吃寒凉之物,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所以秋季在进补(贴秋瞟)之前需要先调理脾胃。吃些易消化,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比如鱼、禽蛋、瘦肉、莲子、山药等。

(四)适当增加衣物

秋季早晚温差大,要适当增添衣物,不要盲目的秋冻,以不感到寒冷为目的,尤其是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要注意头部、颈部和足部、腹部不能受寒凉的侵袭。

(五)减少沐浴次数

秋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尤其是老年人的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应当减少洗澡次数,尽量使用性质温和的洗涤用品,水温不宜过烫。洗浴后要注意对皮肤采取滋润的护肤。

(六)适量运动

秋季虽然气温逐渐下降,适合运动,但运动量同样不能过大,不可大汗淋漓,也不可过劳。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