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开战!不明无人机接近中国航母,辽宁舰首次起飞歼15逼近

一秒都没犹豫,歼15直接从辽宁舰甲板弹射而出——目标,是一架逼近的高空无人机。

这事发生在6月,但细节直到最近才被官方军事栏目首次披露。地点,是西太平洋。背景,是中国双航母战斗群罕见地深入远洋。而这一次,航母编队不再只是“展示”,而是动真格的。

起飞,不是演练

对中国航母来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训练任务。辽宁舰首次在远洋、在海外敏感海域,起飞歼15舰载机,直奔侦察它的无人机。

不是驱离。不是喊话。是直接起飞,携带空空导弹,进入射程保持贴近。这种动作,已经非常接近实战。

这不是常规操作。过去面对类似情况,中国航母战斗群大多保持克制。但这次显然不一样:发现无人机,直接起飞战机,应对升级。

谁的无人机?谁敢这么靠近?

节目里没点名。但从时间节点、飞行路径和无人机性能对比,答案几乎呼之欲出。

美国。

6月,中国辽宁舰与山东舰组成的双航母编队,曾同时现身西太平洋,一度接近美军关岛基地。而那段时间,美国只有一艘刚维修完的华盛顿号航母在手,尚未形成战斗力。

当自家航母失位,还看到中国双舰穿行太平,美军会坐得住?派出无人机窥探动向,根本不新鲜。

而从飞行高度(17,000米)、滞空时间(28小时以上)、任务范围(23,000公里)这些参数看,最可能的型号,是MQ-4C“海神”——专门为海上侦察打造的无人巨兽。

而对付它,歼15是少数能够升空拦截的飞机之一。飞得够高,打得着,挂弹够多。

“不开第一枪”?这次边界变了

有读者可能会问:我们不是一向强调不开第一枪吗?歼15这么贴近,是不是有点主动?

但你得看位置——远洋敏感区域,不是家门口。这里不是黄海,也不是东海,是离岸几千公里的西太平洋。这里,中国航母是一块独立的移动国土。

对方无人机靠近,不是“好奇”,是挑衅。本来就不是一次正常飞行,那还讲什么“克制”?你不清楚它有没有武装,不清楚它有没有实时数据链,不清楚它是不是在传回对我舰编队的完整战术图像。

那就只有一个处理逻辑:接敌、锁定、保持攻击姿态。

这不是冲动,是标准动作。军事上这叫“姿态管理”——不是为了打,是为了让对方知道你随时能打。

中国海军的“远洋逻辑”正在成型

这一幕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航母从“练”到“用”,已进入新阶段。

以前我们航母训练多集中在近海,远洋只是象征性绕一圈。这次不一样——辽宁舰直接驶抵美国关岛前线海域,对方唯一能监控的手段就只剩无人机。

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对远洋行动的底气变了。不仅敢去,而且知道怎么应对、该怎么还手。

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姿态的转变。

以前我们说“远洋护航”,更多是口号。现在我们说“远洋出击”,是实打实的执行动作——无人机靠近,舰载机起飞,保持锁定,这是演习里演不出来的肌肉。

下一次,再靠近,会怎样?

这次,歼15没有开火。那下一次呢?

对方再靠近一点?携带武装?还是换成更先进的电子侦察平台?当这些“不明飞行物”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航母编队周围,“不开第一枪”的界限,会不会再向前推一点?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海军正在构建自己的“红线逻辑”。

不是模仿美军的“先发制人”,也不是一味克制的“防御优先”,而是在远洋条件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应对节奏”。

而这节奏,已经在6月的那次起飞里,敲响了第一拍。

你怎么看辽宁舰这次的应对方式?你觉得我们应该更强硬,还是更克制?评论区聊聊。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