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因州的7月夜晚,空气里还残留着白日阳光的余温。

美国近日有一名男子,在一场聚会上被烟火炸死。(示意图/Pixabay)

7月26日,利奇菲尔德镇的一条居民街上,邻居们正围着后院的篝火聚会——这是小镇夏天的常态,啤酒罐在手里传递,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跑,有人提议“放点烟火热闹热闹”时,没人想到这会变成一场致命的意外。

41岁的约瑟夫·亨尼西(Joseph Hennessey)就站在人群边缘,手里拿着一杯冰茶,笑着看朋友们摆弄纸箱里的烟火。

他是镇上的电工,平时话不多,但总愿意帮邻居修电路,大家都喜欢叫他“乔”。

“乔,来帮我扶一下这个发射器!”有人喊道,亨尼西笑着走过去,弯腰扶住一个半米高的金属支架——那是朋友从网上买的“冲天炮”,包装上印着“安全距离50英尺”,谁也没仔细看说明。

晚上9点刚过,第一发烟火升空,在墨蓝色的夜空炸开一团金色的火花,孩子们欢呼着拍手。第二发、第三发……直到第五发时,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

那枚本该冲向天空的烟火,不知为何没有垂直升空,而是像被什么卡住了一样,斜着射出了发射器,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径直冲向人群。“小心!”有人下意识大喊,但已经来不及了——烟火的金属外壳擦过两个躲闪的人,最终狠狠砸中了亨尼西的胸口。

“砰”的一声闷响,紧接着是更剧烈的爆炸。亨尼西闷哼一声,手里的冰茶杯摔在地上,整个人向后倒去。周围的欢笑声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尖叫。

“乔!乔!”有人冲过去抱住他,发现他胸口的T恤已经被炸开一个洞,鲜血正从伤口汩汩涌出,脸色白得像纸。

“我听到很大一声爆炸,一开始以为是炮声,还觉得‘这威力够大’。”

邻居苏珊事后坐在自家门廊上,声音还在发颤,“等看到乔倒在地上,我才反应过来——那不是烟花的炸响,是砸在人身上的声音。”

她跑回屋拿手机时,手一直在抖,拨打911的声音带着哭腔:“快来!利奇菲尔德镇,有人被烟火炸伤了,流了好多血……”

救护车在12分钟后赶到。

医护人员跳下车时,亨尼西还有微弱的呼吸,但胸口的伤口很深——烟火的金属碎片不仅击穿了皮肤,还划破了胸腔内的血管。

“血压在掉,准备输血!”急救人员一边用止血带压迫伤口,一边将他抬上救护车。

从利奇菲尔德镇到最近的医院有25分钟车程。途中,亨尼西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心电监护仪上的波形逐渐变得平缓。

当救护车冲进急诊室时,医生们立刻展开抢救,但伤口的致命性超出了预期——金属碎片损伤了他的主动脉,大量失血已经让身体器官开始衰竭。

凌晨1点,医生走出抢救室,对守在外面的亨尼西家人摇了摇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他的妻子当场瘫坐在地上,反复念叨着“早上出门时还好好的”;他16岁的女儿抱着弟弟,眼泪无声地往下掉——这个夏天,她本来约了爸爸周末去湖边钓鱼。

利奇菲尔德镇警方第二天就封锁了聚会现场,纸箱里剩下的烟火被作为证物收走。“我们在调查烟火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以及操作时是否违反了安全规范。”

警长迈克尔·琼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初步判断“发射器角度安装错误”和“烟火本身存在缺陷”可能是主因,但具体结论要等技术检测结果。

这不是今年第一起烟火致死事故。

就在两周前,南卡罗来纳州的一场独立日聚会上,一名8岁女童被失控的“罗马蜡烛”击中头部,送医后不治身亡。

那枚本该在空中燃烧的烟火,因为发射管堵塞,横向射出,击中了正在院子里画画的女孩。

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数据显示,每年7月(独立日前后)是烟火事故高发期:2024年7月,全美共报告12起烟火致死事故,300多起受伤案例,其中近一半是“发射物失控”导致的——包括烟火偏离轨道、爆炸碎片飞溅、发射器突然炸裂等。

“很多人觉得‘家用烟火’很安全,其实不是。”

CPSC的安全专家莉娜·帕克解释,即便是合法销售的“ consumer fireworks(消费级烟火)”,也含有火药和金属碎片,发射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相当于被一辆摩托车迎面撞上,威力足以致命。”

利奇菲尔德镇的居民们还没从震惊中缓过神来。亨尼西常去的五金店老板贴出了一张他的照片,旁边写着“会想念你的帮忙”;邻居们自发组织了筹款,帮他的家人支付葬礼费用。

“他总是在帮别人,从没麻烦过谁。”苏珊说,现在每次看到夜空,都会想起那天的烟火——“再也不会觉得好看了,只觉得心疼。”

警方提醒,使用烟火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准则:选择开阔场地,远离人群、房屋和易燃物;仔细阅读说明书,确保发射器安装正确;儿童必须在成人全程监护下远离发射点;一旦发现烟火异常,立刻撤离,不要试图徒手处理。

亨尼西的葬礼定在8月初。他的女儿在悼词里写道:“爸爸总说‘小心点没坏处’,可那天,我们都忘了这句话。”

缅因州的夏夜依旧会有烟火升空,但利奇菲尔德镇的居民们知道,有些欢乐背后,藏着需要敬畏的危险。就像那枚失控的烟火,带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命,还有小镇对夏天聚会的美好记忆。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