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贤,这位历史上因美貌而备受宠爱的男子,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让汉哀帝如此痴迷?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宠幸李夫人,而汉哀帝则对董贤情有独钟。

年仅22岁的董贤,便被提拔至大司农的位置,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奇迹。他不仅自己飞黄腾达,还使得父亲、兄弟和族人都位列公卿。

皇帝赐予他金钱数以万计,总财富高达43万万钱。然而,他最终为何选择匆忙结束自己的生命?连死后也不得安宁,尸体甚至被挖出。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

建平二年,董贤初为太子舍人,经常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容貌。

某日,他与汉哀帝初次相见,那一刻他的面容深深印在了皇帝心中。汉哀帝主动问道:“你是舍人董贤吗?”从那一刻起,董贤凭借其美貌开始了一段非凡的人生旅程。

不久之后,汉哀帝将他提拔为黄门郎,并进一步任命其父董恭为御史大夫。

随着时间推移,对他的宠爱愈发明显,每次乘车必定让董贤同乘,两人形影不离。在那个年代,与皇帝同车是一种越矩的行为,也因此引发了朝野震动。

相比之下,同样受到宠爱的韩嫣因与汉武帝同车而饱受诟病,并最终落得凄惨结局。但汉哀帝对董贤的喜爱却前所未有,不仅让他随行,还频繁给予巨额赏赐,一月内的赏赐总计达到1万万钱。

董贤性格温柔,如此迎合皇帝,更加赢得宠爱。即便皇帝给了休息日,他也坚决留在宫中陪伴。为了方便其生活,汉哀帝还特意将他的妻子接入宫中,为他们营造了专属馆舍。

不止如此,为了进一步拉近关系,还封其妹妹为昭仪,仅次于皇后,并为她打造了奢华的椒凤殿,与皇后的椒房殿相匹配。

这种恩宠前所未有,从早到晚陪伴在身边,使得汉哀帝不断增加对他的赏赐。

然而这还不够,皇帝继续提拔他的家人:父亲被封为关内侯,岳父成为将作大匠,小舅子则担任执金吾。此外,还特别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府邸,其奢华程度令人咋舌。

“哀帝为董贤起大第于北阙下,重五殿,洞六门,柱壁皆画云气华花,山灵水怪,有些饰以绨锦,有些镶嵌金玉。南门三重,各题署名曰南中门、南上门、南更门。东西各设三门,与方位相称题署亦如之。楼阁台榭,相互连接,美轮美奂。”

然而,这份荣宠并未持续长久。当王莽罢免其官职后,他与妻子选择自杀,其所有财产也被充公。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就这样走到了人生尽头。

真实的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曲折离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年轻男子一步步攀升至权力顶峰,又最终陷入绝望呢?或许正是在这些复杂情感和权力斗争中,我们才能窥见历史背后那些鲜活的人性与故事。

《西经杂记》里有一段关于董贤受宠过度的记录,描绘了他当时所居住的府邸。那座宅院豪华无比,有着重叠的五殿和六扇门,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山水池塘,无不极尽奢华。

整个府邸用金玉装饰,连柱子和石壁上都雕刻着云气花纹和奇异图案。在古代,皇宫、大臣府邸和平民房屋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包括门数和石狮子的数量。然而,为了讨好董贤,汉哀帝完全忽视了这些规定。

不仅如此,就连董贤府中的仆人也常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多次从武器库中取出兵器和珍宝赠予他们。每次赏赐布料或武器时,总是让董贤优先选择。他穿戴的衣物仅次于皇帝,用黄金缝制,并以珠玉点缀。

董贤年仅二十多岁,就已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为了表示对他的宠爱,汉哀帝在义陵旁为他修建了一座墓地,周围种满柏树,还有长达几里的警戒道。

除了金银珠宝外,汉哀帝还想封董贤为侯,但苦于没有合适理由。他便将目标转向东平王,让人诬告东平王妻子祭祀不敬,使得天降灾祸。

然后,他把功劳归给董贤,说是他举报了东平王,使朝政清明。因此封董贤为高安侯,并授予一千户食邑,不久后又增加到两千户。

宰相王嘉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多次进谏要求处置董贤,却激怒了皇帝,被下狱处死。之后,汉哀帝继续我行我素,多次从武器库中挑选上等兵器送至董贤府,共计十次。

实际上,刘欣并非前任皇帝亲生,而是被推上位的。这段历史在电视剧《母仪天下》中有所反映。当时傅太后与王政君曾有争端,两人关系紧张。尽管王政君不得宠,但傅太后深受恩宠。

王政君之子娶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飞燕姐妹,可惜早逝。在继承人选拔时,他们选中了傅太后的孙子刘欣,这样他才得以继位。

因此,在刘欣登基后,傅家迅速富裕起来。此外,他还有一个担任大司马职位的舅舅。

然而,为了提拔董贤,汉哀帝贬斥了自己的舅舅,将其赶回老家,让年轻的董贤取而代之成为大司马。此时年仅22岁的董贤已位列三公,其家族也因此显赫一时,全家都身居要职。

在前任皇帝时期,大汉曾通过昭君出塞与匈奴修好,到汉哀帝时期,这一关系继续维持。当匈奴使者觐见时,看见如此年轻的董贤十分惊讶。

对此,皇帝解释说:“因为他非常能干,所以担此重任。”于是,使臣拜谢赞扬,说皇帝真是得到了良才辅佐。董贤被任命为大司马,而孔光则担任大司徒。与其他人不同,孔光深谙顺应时势和利用局势的艺术。

一天,董贤前往拜访孔光。孔光一听到消息,立即整装待发,早早地在门口迎接他。

每次孔光乘车出行,只要看到董贤,他都会立刻退后,让董贤先行通过。

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后异常高兴,不仅赏赐了孔光,还提拔了孔光哥哥的两个儿子。

汉哀帝甚至萌生了效仿尧舜禅位的念头,希望将皇位传给董贤。

有一次,皇帝酒醉后直言:“我想效仿尧舜,你们怎么看?”

有臣子上前劝阻道:“天下是汉朝的天下,不是您个人的。继承皇位之后,应当传给后代,使汉朝世代延续。这也是汉高祖创立汉朝的初衷。”

听到这番话,皇帝心情不悦,也打消了让董贤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念头。

后来,董贤的父亲看中了萧贤家的女儿,希望结为亲家。萧贤夫人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萧贤却怒斥道:“皇帝有意禅位给董贤,这样的人不会长久居于三公九卿之位。你认为我们的女儿能承受这样的福分吗?”

于是,萧贤回复说:“我们不敢高攀,这桩婚事就此作罢。”

汉哀帝驾崩后,太皇太后王政君召见董贤,询问如何安排丧事。然而,此时悲痛欲绝的董贤无法回答,也无力安排丧事。

王政君建议道:“不如请王莽帮你,他曾处理过先帝的丧事。”

董贤叩头称谢,可当王莽掌权后,却有人上书弹劾董贤昔日行为,指责他在汉哀帝病重时未尽臣子之责,没有亲自服侍汤药。

或许因对汉哀帝怀有深情,董贤感到自责。他摘掉帽子、脱下鞋,在厅堂中跪地谢罪。

然而,王莽并未放过他,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斥责道:“自从你执政以来,引发阴阳失调,使百姓遭殃。作为大司农,本应辅佐皇帝,但你内不能治国、外不能安邦,可谓失职,不堪此位。”

因此,董贤被罢免官职。

卸任后的他与妻子在家中自尽。奴仆发现他们身亡,为避免牵连匆忙将二人埋葬。

此后,有人指责董贤骄纵恃宠,大肆建造住宅和坟墓,与皇家无异,扰乱制度。因此他的财产被查抄,全族皆被贬黜。连他的坟墓也被开棺验尸,再重新埋葬。

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宠臣,到人人喊打,这便是董贤的人生轨迹。他曾与皇帝同寝共枕,一次更是直接躺在了汉哀帝的衣袖上睡着了。

为了不起床惊醒他,汉哀帝竟用刀割断袖子。这份宠爱至极,也成就了“断袖之癖”的典故。然而,以色侍君的结果却是连尸体都不得安宁。

他的一生几经波折,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汉朝风云,同时也为后来宦官干政埋下伏笔。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完成。

这部巨著不仅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千余年的历史,更以其详尽的记载和独特的视角,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以下是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创新叙述,希望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人物与故事。

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率领军队与赵国展开了一场决定性战役。此时,赵括接替廉颇成为赵军主帅,他自信满满,以为凭借自己的兵法知识可以轻松击败秦军。

然而,白起早已洞悉赵括的弱点,他利用计谋诱使赵军深入险境,然后切断其粮道,将其困在绝望之中。

那一夜,月色如水洒在战场上,无数士兵疲惫不堪地靠在盾牌上休息。白起站在高处,冷静而坚定地注视着远方。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关乎两国的命运,更关系到无数家庭的生死离别。在他的心底,也许有过片刻动摇,但他明白,这是为了国家大业必须付出的代价。

与此同时,在赵军营帐内,年轻的赵括却显得焦虑万分。他虽然熟读兵书,但面对眼前残酷现实,却发现自己所学难以应对。

他看着身边逐渐减少的士兵,那些曾经充满希望和勇气的面孔,如今都变得憔悴不堪。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语:“纸上谈兵终究敌不过实战经验。”

随着时间推移,赵军陷入了绝境。粮草耗尽、士气低落,他们再也无法抵挡秦军的猛烈攻击。当最后一丝希望破灭时,赵括不得不下令投降。

然而,此举并未挽救他们的命运。白起毫不留情地下令坑杀四十万降卒,这一惨烈景象震撼了整个华夏大地。

这一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也揭示了领导者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通过司马光笔下细腻生动的人物描写,我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那段血雨腥风中的悲壮与无奈。

《资治通鉴》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铭记历史教训,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开辟更加光明的道路。

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现实的人,才能做出正确选择。而那些只停留于理论层面、不切实际的人,即便才华横溢,也难逃失败命运。

这也是为什么,《资治通鉴》被誉为“镜子”,它照亮的不仅是过去,还有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迷茫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