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点点:高岗事件中的罗瑞卿
特别推荐:
“唐河之痛”:县委书记为何携家人一同赴绝以谢罪
文革强奸案,引起毛主席震怒。
彭德怀侄女回忆:那段时光,我秘密珍藏了彭总那“八万言书”
“被誉为‘中国良心’的黄万里,历经22年的‘政治横祸’,始终不改其志,坚守着内心的坚定与执着。”
杨尚昆回忆:我所了解的张国焘、陈昌浩以及“草原密电”等历史片段
在高岗事件爆发之际,罗瑞卿将军身兼数职,担任着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及政治委员的要职。罗点点,罗瑞卿将军之女,原名罗峪平,1951年于北京降生。她曾在解放军总参管理局卫生处门诊部履职,军衔为大校,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她的代表作包括《红色家庭档案——罗瑞卿女儿的点点记忆》和《我的死亡谁做主》,均为第一作者。罗点点的丈夫是邓佑生,曾任职于国防科工委外事局局长,军衔为少将。
1953年春,党中央审时度势,正积极筹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家体制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中央及国家领导机构的人选调整进行深思熟虑。在此过程中,中央领导层及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高岗等人行为举止异常。
在六月份举行的全国财经会议上,高岗偏离了既定议程,散播了若干流言蜚语。会议结束后,他以休假为由,赴华东与中南地区,向部分高级干部宣扬“枪杆子出党”、“党由军队所铸就”的观点。他进一步宣称“毛泽东代表红区党、刘少奇代表白区党”,并妄言“党原本就分两派”,同时散布了对刘少奇、周恩来不利言论,并对林彪大加赞誉。高岗此番举动,确实在部分同志,尤其是高级干部中引发了思想上的困惑与混淆。
1954年,有一天,主席和父亲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谈话。毛主席问父亲:“我退到二线怎么办?第一线由谁来主持?”
父亲言道:“主席虽已退居幕后,自是少奇同志担纲一线重任。然而,......”(言下之意,目前流言四起,似乎对少奇同志的声望造成了不利影响。)
“难道你 unaware 有人在暗中策划阴谋,在北京设立了秘密指挥机构?你们口口声声支持我,为何在听到某些言论时,不加以核实这些言论的真伪呢?”
随后,主席向父亲透露,暗中策划阴谋、设立秘密司令部的人是高岗。他打算在我淡出政治舞台之际担任党的副主席。他对xx表示:“党的副主席,你一个,我一个。”你感觉他是否已经站在了林彪一边?然而,此时林彪已不在。
毛主席曾言,他(此处仍指高岗)不仅意图推翻刘少奇,更是意图将我等推翻,林彪与彭德怀亦在其列。
父亲聆听主席的言辞后,内心深受触动,震动颇深。
主席最后说,这个人还欺骗了一些干部,要把这些干部夺回来。
“如今北京有人散布阴霾,暗中从事活动。”他随之用手势向上向下比划,强调道:“中央的形势如此(手势向上),而他们的风向却截然相反(手势向下),我们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主席随后询问了意见,父亲回忆道,高岗面红耳赤,显得有些局促,他回答道:“我赞同。”
夜幕低垂,高岗忽然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表示希望前来家中探望。父亲却婉言相劝,建议他不必前来,并表示将有事亲自前往高岗处商谈。高岗表示赞同,并透露确实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面谈。
挂断电话后,父亲即刻赶往毛主席的住所,向他汇报了这起事件。毛主席指示:“迅速前往,听听他究竟说了些什么。”
父亲抵达高岗府上。高岗便对父亲叮嘱道,务必密切关照主席的起居安康,于毛主席体检之际,须时刻守候在旁,严密监视。他屡次强调,须得留心,切莫大意。此外,他还提及将组建部长会议,对此,我全力支持林彪的提议。
在发表这些言论之际,高岗的神情显得颇为不自在,甚至带有一丝慌张。
父亲言道:“定当留意主席的康健,体检时亦不敢疏忽。至于部长会议之事,主席或许不会认同你的看法。林彪同志的身体状况亦非佳。”言尽于此,再无更多可谈。父亲于是起身告辞。
毛主席抵达杭州之后,周总理便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会议,与中央其他同志共同商讨了有关高岗的事项。父亲急忙返回北京,参加了此次会议。1954年2月6日至10日,中央遵照主席的倡议,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席本人并未亲自出席,而是由刘少奇同志受其委托主持了会议。在会上,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四十余位同志纷纷发言,对高岗等人进行了批判,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1955年3月21日,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隆重召开。毛主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邓小平同志则就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问题发表了重要报告。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决定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并依法撤销他们在党内外的一切职务。而此时,高岗同志已经不幸自杀。
面对高岗所策划的反党阴谋,父亲与对待党内的任何阴谋事件一般,都怀着深切的愤慨。在父亲和全党同志心中,毛泽东同志无疑是那面高高飘扬的伟大旗帜。他们绝不容忍任何人在这面光辉旗帜前进行阴谋诡计。高岗事件的经过让父亲对毛主席的崇敬更加深厚。他目睹了在对抗高岗的过程中,毛主席运筹帷幄,洞察先机,策略精准,出招必胜。在保持镇定自若的同时,毛主席巧妙地将对手置于被动地位。此外,他也深刻认识到,党内确实存在敌对分子,党内的斗争确实是既复杂又残酷的。父亲曾殷切地期盼自己在党内斗争的征程上能迅速成长成熟。然而,现实却始终未能如他所愿。我想,尽管原因众多,其中恐怕有一个是尤为关键的。在此,我将尽力对其进行阐释。
实际上,父亲自担任公安部长一职以来,便直接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工作。这样的特殊身份,赋予了他对主席情绪、举止与言谈进行近距离观察的独特机会。面对这位伟人,他始终保持着由衷的惊佩之情。
1951年10月,公安部接获情报,揭露日本特务企图炮击天安门,意图破坏我国国庆游行庆典。与此同时,还有消息称美国飞机可能发动空袭(鉴于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父亲将这些紧急情况一一上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坚定地表示:“不论是轰炸、投掷手榴弹,还是发射迫击炮,都绝不允许采取行动,必须照常举行阅兵和游行。”最终,国庆庆祝活动如常进行,并未发生任何意外。毛主席对此感到欣慰,他高兴地对父亲说:“你看,飞机没有来,手榴弹也没有……”
这类传奇般的故事,在父亲的过往中屡见不鲜。他深刻领略了毛泽东同志性格中那些极具吸引力的特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对毛主席鲜明独特的个性、超凡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智者风范,长期怀有深深的敬意。这或许是我们党内众多资深同志普遍遭遇的困境。每当毛泽东陷入沉思,他们便不自觉地关闭了自己思维中相对应的那部分机制。
罗瑞卿、郝治平伉俪
父亲罗瑞卿在文革时期。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47期
作者:罗箭口述,周海滨整理。
罗箭,于1938年诞生于延安,其名初定为罗小卿。自幼便寄居于乡亲家中,直至三岁那年,母亲方才将他接回身边。
罗箭家的客厅中,一幅罗瑞卿将军的黑白肖像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的罗瑞卿将军,面带温和的微笑。
列宁遭刺伤,不可效仿苏联。
在这五十余年的光辉岁月中,罗瑞卿始终坚定地追随毛泽东,无私地捍卫其忠诚。
罗瑞卿于1929年结识毛泽东。他率领的闽西游击队,成功与朱德、毛泽东所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实现了战略性的会师。“川湘儿身材不高,但我们都是长子。”(高个子)。”罗瑞卿得名“罗长子”。
幼时,罗箭曾观影一部描绘苏联保卫部门最高指挥官的电影,观影结束后,他向父亲提及此事。父亲闻言,答道:毛主席曾谆谆告诫我,高级领导层的保卫工作务必做到万无一失。切不可效仿苏联的悲剧,以至于连列宁这样的伟人亦未能幸免于刺杀之祸。
然而,建国初期还是发生了两件事,让共和国首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受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一是陈毅市长在礼堂发表演讲之际,国民党派遣的刺客潜至后台,意图行刺;二是广州市长叶剑英在广州城内遭遇了两次险情。
这两桩事件令罗瑞卿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然而,他最为忧心忡忡的,依然是毛主席的安全。
苏联杰出的芭蕾舞艺术家乌兰诺娃曾莅临北京献艺。当时,享有盛誉的天桥剧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主席有意一观,我父亲便提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面掌握了周边环境,并妥善安排了安保措施,确保主席的安危。如此,方能陪同主席前往,并就座于其身旁。主席察觉到他的到来,便会微笑示意,仿佛在默默传递着心照不宣的理解。
罗瑞卿所展现出的极端谨慎,竟成了后来反对者用以攻击他的借口。
1965年岁末,罗瑞卿正于西南地区执行工作检查,却突然接到紧急召唤,匆匆赶赴上海。然而,抵达后却意外地被实施了软禁。“上海会议被称作‘背靠背’,会上对他进行了揭露,并禁止他参与其中。”他所面临的指控,便是反林彪,试图攫取权力。毛主席向林彪表示:“你指责他反对你,但他实则并未反对我。他不让我游泳,实则是在为我着想。””
1956年夏日之初,毛泽东忽然萌生了在长江畅游的念头。罗瑞卿屡次强调不可轻率冒险,进而施展最后的手段:“此事必须经过中央的审批与汇报,方可定夺!”毛泽东的脾气也随之上升:“你要向何人汇报请示?中央主席,那便是我的职责所在!”
罗瑞卿学会了游泳。“虽不擅水,然而为了捍卫毛主席的尊严,父亲在年届五十之际毅然投身泳池,掌握了游泳的技艺。”
罗瑞卿之子失踪
1961年,罗瑞卿肩负重任,兼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一职,直接接受中央的领导,与聂荣臻、贺龙等领导紧密协作,致力于推动“两弹一星”的研制进程。
“既然你们即将步入军校,我特意为你们三兄弟取了名字,‘箭’、‘宇’、‘原’,寓意火箭、宇宙飞船与原子弹。”
“我们的名字承载着父亲及其同辈对强国富兵的美好愿景。不仅我们三兄弟踏入了军队的行列,我的两位妹妹也均被父母送入了国防科技的战场。”
中央作出决策,于1964年10月,即我国建国十五周年之际,实施首次核试验。此举亟需众多专业技术人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罗箭毅然决然转投哈军工,专攻核物理领域。
罗箭毕业后,被分配至国防科委旗下的第21研究所,投身于核试验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几个月的辛勤筹备后,1964年5月,他踏入了核试验场的征途。在临行前,他仅向父母轻描淡写地提及,将前往新疆出差。然而,谁料此次一别,便长达八个月之久。在那个年代,通信受到严格限制,罗箭整整八个月未曾给家中寄去一封信。
一日,罗箭正于“工号”中辛勤劳作,忽闻一声陌生呼唤,抬首望去,只见一位佩戴上将军衔的将领立于眼前。身旁之人介绍道,此人正是张爱萍副总长。罗箭赶紧行礼,而对方却拍着他的肩膀连声称赞:“好样的!好样的!”实则在此之前,罗箭与他未曾谋面。
“遵照您的指令,执行此任务需严格保密,上至父母,下至妻子均不可透露。因此,我并未向父母告知。”
实则,罗瑞卿对儿子的行踪自是了如指掌。彼时,中央领导小组由周恩来、贺龙以及罗瑞卿三人共同组成,而前线指挥的重任则落在张爱萍肩上。在一次关于核试验研究的总参会议上,罗瑞卿曾半开玩笑地提及:“我的长子已然失踪多时,迄今已有数月未见其踪迹,实在不知他究竟漂泊至了何方。”张爱萍闻讯后,迫不及待地踏入现场,首先便寻访罗箭,以“逐个工号逐一搜寻”的方式展开寻找。
1966年春节过后,组织忽然传唤罗箭,命他投身于“四清运动”的农村实践。彼时的“四清运动”正如火如荼,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罗箭未曾察觉到这一变动中蕴藏的深意——父亲已被打倒。
罗瑞卿一家
暮年壮心
1965年12月,在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一次紧急的扩大会议。在该次会议上,罗瑞卿的军职被全面撤销。翌年,罗瑞卿不幸从三楼窗户一跃而下,导致脚跟遭受粉碎性骨折。自那以后,他不得不依靠双拐,步履维艰地行走。
在那段父亲遭遇不幸的时光,我恰巧不在北京,而是远赴山东参与“四清”运动。在那期间,我们被禁止探望,直至1971年林彪事件爆发,我们才得以与父亲相见。从1966年至1972年,整整六七年间,我与父亲未曾谋面。
1973年11月,毛泽东作出批示,决定解除对罗瑞卿的监护措施。至同年12月,在会见中央军委会议的与会人员时,毛泽东坦诚表示:“由于仅听信了林彪的一面之词,我犯了错误,对此我愿意向同志们进行自我批评。”
1975年,邓小平肩负起军委的重任,罗瑞卿则受命担任中央军委的顾问一职。
1976年,毛泽东同志的离世令人悲痛。我的父亲坚持不让任何人搀扶,尽管他的双腿尚在恢复之中,只能依靠双拐缓慢前行,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挪动至毛泽东同志的遗体前,凝视良久,泪水纵横,泣不成声。此后,每当他乘车途经天安门广场,总会要求司机减慢车速,自己则从座位上艰难站起,向城楼上毛泽东同志的画像深深鞠躬,行一个庄重的军礼。这一切并非表演,而是他内心深处对领袖的无限敬意。
1977年,罗瑞卿荣膺中央委员之职,并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及军委常委。尽管腿伤使他行动受限,但他在工作中展现出惊人的毅力,甚至刻意减少饮水,以免频繁如厕而耽误宝贵时间。“即便年届七十二,父亲仍坐在轮椅上勤勉工作。案头文件堆积如山,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来访者络绎不绝。尽管身体残疾且年事已高,他的壮志却愈发坚定,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他常说:‘我虽已72岁,但心犹在二十七。’”
罗瑞卿的腿疾愈发加剧。“父亲曾入住301医院,连基本的小便都无法自理,我和两位弟弟便轮番守候在医院中。”随后,中央作出决策,安排罗瑞卿赴西德接受手术治疗。
1978年8月2日,罗瑞卿顺利完成了手术。当日下午,身处北京的罗箭及其他亲属们收到了我国驻德使馆传来的电报,其中宣告罗瑞卿手术圆满成功,且已恢复意识。这一喜讯迅速在家人中传开,每个人都难掩心中的喜悦。
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又接到了回家的召唤。这次,他们被告知,罗瑞卿不幸因心肌梗死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