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九号带新航天服上天,3000万旧的咋不带回?
价值6000万的新航天服升空,却把3000万旧服烧成灰! 中国空间站为何这么“壕”?
7月12日清晨,海南文昌发射场,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火箭组合体缓缓移向发射塔架。 这艘“太空快递专车”即将奔赴中国空间站,送货清单里最扎眼的,是两套总价超6000万元的全新舱外航天服。
可与此同时,空间站里那两套服役期满、同样价值3000万一套的旧舱外服,却要被塞进天舟飞船的“垃圾桶”,最终在大气层中烧成灰烬。
为什么宁可烧掉也不带回地球?
答案藏在返回舱的寸土寸金里。 神舟飞船返回地球时,仅有返回舱能落地,内部空间比一辆微型轿车还小。 3名航天员挤在里面,还要优先塞满更珍贵的“货物”——太空实验样品、医学研究数据、关键设备零件……这些成果可能关系着癌症新药研发、新材料突破,甚至未来登月技术。
而一套舱外服重达120公斤,占地方不说,重量堪比两个成年男性。 如果硬塞进去,等于扔掉半吨科研样本的空间。 用航天专家的话说:“带它回来? 不如多带一组实验数据值钱! ”
货运飞船也帮不上忙。 天舟系列送货是单程任务,卸完货就变“太空垃圾车”,返程时直接冲进大气层烧毁。 旧舱外服只能和其他废弃物一起,在烈焰中终结使命。
有人问:这么贵的衣服,不能修修再用吗?
舱外服可不是普通工作服。 它经历过零下150℃的极寒、150℃的暴晒,扛过太阳辐射和微陨石撞击。 每一次出舱,关节轴承都在磨损,密封材料逐渐老化,电池性能持续衰减。
最惊险的例子在去年底: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穿着第二代“飞天服”出舱9小时,打破中国航天纪录。 但超长任务后,地面团队立刻启动全面体检——哪怕一个阀门漏气、一处纤维破裂,都可能让航天员暴露在致命真空中。
为什么返航时不穿上它? 毕竟比10万的舱内服贵300倍!
这要回溯到54年前的血泪教训。 1971年,苏联联盟11号返回时舱门泄漏,3名没穿舱内服的航天员在40秒内窒息死亡。 从此,“返程必穿舱内服”成了航天铁律。
舱外服虽然功能强大,但臃肿如机甲:多层防护结构、背包式生命维持系统、头盔面窗加固罩,在神舟飞船的狭窄返回舱里,连转身都困难。 而舱内服轻便贴身,专为应对突发失压设计,关键时刻能自动充气保命。
新上天的两套“飞天服”暗藏玄机。 设计寿命从3年延到4年,出舱次数从15次提到20次。 关节寿命提升十余倍,单次任务支持超8小时——这意味着未来航天员能更频繁修设备、装实验柜、调试太阳翼。
但再强的升级也逃不过终极命运:四年后,它们同样会被新服装替换,同样要被天舟飞船带入火海。 在航天工程师眼中,这些价值千万的舱外服,本质是维系空间站运转的“高端耗材”。
眼下,天舟九号已进入发射倒计时。 它携带的6.5吨物资里,除了新航天服,还有神舟二十号乘组的粮草、神舟二十一号的预备补给、对抗肌肉萎缩的太空健身器。
当火箭烈焰划破文昌的夜空,中国空间站的后勤链正在无声运转:送上去的是未来,烧掉的是过去,留下的,是400公里高空永不间断的东方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