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G险胜FLY晋级四强,网友吐槽比赛丑陋,中韩对抗悬念再起
2025年MSI季中赛淘汰赛进入尾声,BLG与FLY的败者组第三轮对决打满五局,最终BLG以3比2险胜晋级。随着FLY被淘汰,本届MSI四强再次变成LPL与LCK的对抗,LPL赛区也因这场胜利在S15全球总决赛获得一个额外晋级名额。赛后海外网友对比赛过程和赛区差距展开激烈讨论。
BLG这场胜利并不轻松,比赛中频繁出现操作失误和BP问题。网友指出BLG打野选手表现平庸,关键时刻作用不大,反倒是中单Knight多次carry全场。FLY这边虽然输掉比赛,但展现出北美赛区的韧性,尤其在第三局一度拿到赛点,却被自己失误葬送。有观众提到,FLY在装备未成形时强行rush大龙,结果被BLG反打导致翻盘,这种低级失误让比赛失去竞技意义。
赛区差距成为讨论焦点。多数观众认为LPL和LCK依然统治国际赛事,欧美队伍虽进步明显但难以突破。有人提到LEC赛区连一支像样的队伍都凑不齐,LEC选手和教练如同提线木偶,完全找不到比赛节奏。北美LCS的FLY虽然败北,但至少让观众看到他们的实力,比起欧洲赛区更值得尊敬。有观众建议欧美联合组建跨赛区队伍,但从EU挖人可能引发联赛内部矛盾。
Knight在比赛中表现堪称一绝,网友称他是BLG唯一世界级选手,没有他就没战术可言。BLG下路双人组状态时好时坏,辅助Beichuan经常犯错,但队友总能及时补救。FLY打野ON偶尔有亮眼操作,但队友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比如第五局FLY拿到优势后处理过于激进,被BLG找到机会翻盘,这种“自动游走”模式让观众直摇头。
关于比赛本身,部分观众认为BP策略混乱影响了观赏性。BLG选出厄加特和基兰这种送分阵容,FLY却没能抓住机会,反而自己操作失误。有网友吐槽“失误次数决定胜负”,这种现象让竞技游戏失去意义。还有人建议把所有赛事改成BO1,这样欧美赛区可能成为黑马,但这种提议显然不现实。
BLG接下来要面对AL这支LPL一号种子,多数观众预测AL会轻松取胜。但BLG粉丝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只要Knight保持状态,队伍韧性足够,仍有爆冷可能。不过网友普遍认为BLG是四强中最弱的东方队伍,AL的战术理解会彻底碾压他们。
赛区差距在比赛中暴露明显。LPL和LCK的BP决策、团战配合都高出欧美一筹,欧美队伍即使选出强势阵容也打不出效果。有观众提到2019年MSI时G2的奇迹翻盘,如今这种场面再难出现。欧美赛区虽结束“1-3魔咒”,但离冠军还有距离。FLY教练对红色方的偏爱也没带来胜利,反而让观众觉得选人策略混乱。
比赛结束后,FLY粉丝在评论区表达惋惜,但也为队伍骄傲。毕竟在北美主场作战,FLY至少证明了他们具备一定实力。有网友提到交通便利这点,但比赛结果还是让人遗憾。BLG这边则被质疑“只有Knight在战斗”,其他选手如同机器般缺乏思考,这种依赖单核的打法在后续比赛可能成为隐患。
Knight赛后被封为本轮最佳,但观众也提到如果他状态下滑,BLG可能瞬间崩盘。FLY中单和AD位置薄弱,有网友建议从LEC挖人补强,但赛区保护政策可能阻碍这种操作。整个赛事下来,LPL重回第二赛区,但队伍稳定性仍有问题,AL和BLG的对决将决定赛区内部实力排序。
观众对赛事质量不满情绪明显。有人直言“受够了这种剧本”,每次国际赛冠军非中韩莫属,缺乏新鲜感。部分观众批评当前版本英雄不平衡,卡莉斯塔等英雄成为某些赛区选手的噩梦。BLG辅助Beichuan的操作经常被队友挽救,这种“开挂式”配合让观众觉得比赛不够真实。
未来赛区格局如何变化仍是未知。欧美队伍需要系统性提升,不能只靠个别选手的高光表现。LPL也要警惕内部竞争,避免过度依赖单核打法。BLG与AL的对决将检验LPL赛区真实实力,而FLY的失败则暴露北美赛区在战术深度上的不足。比赛结束,观众只能等待下一场对决继续验证这些猜想。